清代康熙年间,中央政府结束了近三十年的和平谈判之后,最终决定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郑氏集团割据台湾岛已经三代人,当时是由年幼的郑克塽继任延平郡王,由权臣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政大事。此时正好是主少国疑、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原本郑氏麾下的大将施琅熟悉台湾战法,被任命为平台总指挥。1683年,施琅率军攻克台湾郑克塽投降,台湾从此回归到了中华的版图之中。作为收复台湾的第一功臣,施琅也获得了清政府大量的赏赐,有些赏赐甚至能够世袭罔替,成为施琅家族此后数百年的重要财富来源。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咂舌的赏赐——“台澎之主”

台湾明郑集团从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之后,就一直控制着台湾、澎湖乃至金门厦门和漳州泉州等地。除了台湾地区本身原有的土地和贸易线路之外,郑氏集团还大力引入中原的农业发展技术并且将海上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到了康熙时期,台湾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宝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很多的地方都要胜过台湾。所以台湾这块土地在康熙皇帝的眼中并不突出。只能说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而在收复台湾之后,康熙皇帝还曾经打算要把台湾本岛抛弃。李光地当时就提出:“台湾隔在大洋之外,声息皆不通,小有事,则不相救使人冒不测之险 ”。康熙本人也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在这一关头,正是施琅上书将台湾弃留的利害讲了个清楚,康熙皇帝才回心转意。而经此之事后,康熙皇帝就让施琅以水师提督的身份管理台湾海峡,澎湖要塞乃至台湾全岛的军政。自此之后,施琅就成为了台澎之主,形同一方诸侯。

施琅同时也被康熙皇帝册封为靖海侯,清朝的爵位系统十分复杂。除了满蒙两族自身的爵位体系之外,汉人也可以凭借功劳获封爵位。施琅的靖海侯也就是其中的一种,是身份和地位的集中体现。同时,康熙皇帝在台湾地区最初只设立了低层次的文官体系,这也是变相的将台湾的发展建设大权交给了施琅。施琅在台湾发展农业生产,确立了十分积极的政策。这也是后人评价施琅时所用“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的由来。在大陆方面,施琅对于台湾的贡献不亚于郑成功。所以,清王朝在官职爵位上也没有吝啬。

富裕的施侯一族

清朝在对于施琅加官进爵之后,还伴随着大量的经济赏赐。除了固定的金银绸缎之外,康熙皇帝还对于施琅赏赐了大量的不动产。当时的赏赐名为“跑马三日为其业地”,这是满族传统的一种习惯。在清军入关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休养生息。所以就出现了圈地运动,他们一般是用箭来圈占土地。一箭射出后的射程就是圈占土地的半径,这也被称为“一箭之地”。而此外更为大宗的土地圈占则是“跑马占地”,用马匹奔跑一段时间后的距离作为圈占土地的半径。施琅所受封的就是这种赏赐,跑马三天所能够圈占的土地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当时全台湾的土地开垦数量有限,据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约有稻田7534甲,甘蔗园10900甲,包括其他种类田地在内全台共有田地总面积3·7万甲。”“甲”是当时台湾的一种特殊面积单位。据资料记载:“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计一甲约内地十一亩三分一厘零 ”。通过换算,当时的台湾有大约四十余万亩土地。而施琅家族在其中就拥有近两成的土地,他们将这些土地租给农民,收取租金。后世称为“施侯大租”,这些利润是长期存在的。施琅去世之后,他的子孙一直享有这份租金,直到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台湾之后,日本总督府才将这份土地充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些财富之外,郑氏的公共土地当中很大一部分被分封给了施琅的部下。原本的郑氏军队被遣返回内陆,施琅从福建广东等地大量征集善于耕种的农民进入台湾,大大扩充了原本的农业人口。施琅获得了极大的声量支持,俨然就是台湾的土皇帝。而在他执政时期,他在台湾地区收取的租金每年都是和朝廷的税收一道解付京城,查验无误后交给家人。康熙皇帝赐下的这封赏赐可以说是空前的丰厚,直追当年清朝建国时期的勋贵大臣。这也是因为施琅为清朝开疆拓土,镇守一方。施琅家族也因此富裕了整整二百余年,地位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但是财富一直都存在,直到台湾陷入日本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