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具收一下吧!

好的,我知道了妈妈。

(过了一会)玩具怎么还没收?

我一会就收。

(过了很久)为什么玩具还在地上?

我说了我会收!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以上让人抓狂的场景,不管我们说了多少遍,孩子要么是置若罔闻,要么是总有理由,遇见这种情况父母们通常会怎么做呢?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父母都会掉进孩子设置的“陷阱”。

不同的父母会选择不同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父母,在孩子无动于衷的时候,最终会选择妥协。一边收拾着地上的玩具,一边骂着孩子,孩子听得多了,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第二种父母,看到孩子总是拖沓,忍无可忍的时候会大发雷霆。斥责、批评、咒骂甚至是大打出手,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屈服了,收了了地上的玩具。

很多父母会天真地以为,事情到此就会结束,却不知道在这场斗争中,自己已经输了。

孩子虽然当下听从了父母的命令,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这样的时刻还会接踵而来,因为孩子在和父母的争执中体验到了“权利的乐趣”。

所以,一旦当我们歇斯底里地去吼孩子的时候,或者动手去打孩子让孩子屈服的时候,就代表着我们的教育失败了,儿童心理学认为,父母们已经被迫进入了和孩子的“权利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父母进入权力之战代表着已经被孩子操控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战。

因为今天的孩子,当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平等的时候,他们会希望通过反抗自己的强权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权利,然后孩子们向父母“宣战”,不愿受到控制或者配。

结果就是父母所有对孩子的强制或者镇压都会无效,孩子们从来不会在斗争中去想面子问题,或者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危险后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争斗会不断,没有合作、没有和谐,家里就像是战场。

很多父母只关心结果——孩子的玩具是否自己收拾了,却从不考虑过程。是孩子自愿去收拾的,还是被迫去收拾的。

却不知道,当孩子一旦激起和父母的战争,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继续。下一次,想要孩子收拾玩具,这样的过程需要再来一遍,最终孩子含着眼泪收拾了玩具。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作为父母我们赢了吗?

没有。

孩子并没有真正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重要的是,这样争吵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家里上演,但是孩子的行为却没有丝毫改变。

所以说我们掉进了孩子的“陷阱”,表面看来屈服于父母的权力,收拾了玩具。但是孩子并没有学会合作。当孩子长大得到的权力越来越多,再想用权力来镇压,效果会越来越差。

父母如何避免掉进权利之争

不能和孩子争吵,产生争执,很多父母不禁要问,孩子我们还能不能管?不能顺着,不能争吵,难道要供起来吗?

不要和孩子进行“权利之争”并不是说,我们不去管教孩子,而是说,我们需要摒弃那些没用的、过时的方法,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所以说不是不能和孩子产生争执,而是和孩子产生争执时,作为父母有三条界线需要遵守。

第一个,我们和孩子争吵是否为了自己的利益。

当孩子感冒生病后想出去玩雪,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会同意,孩子哭闹父母依然不为所动,这不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

相反,我们总是头疼孩子的臭袜子乱扔,强迫孩子收拾好自己的袜子,这里面,我们一旦和孩子产生争执,目的是孩子为我们制造了麻烦。

很多父母会说,是为了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不妨想想,批评孩子的那一刻,我们当下的想法因为孩子屡教不改还是因为担心孩子未来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大部分父母内心的想法都是前者。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陷入争吵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情中,我个人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看结果。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抓狂时刻,看到了提醒了多次都放不好的鞋子,喊了多次都没有收拾的玩具,心理的火气就蹭蹭蹭地上升。

此刻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用吗?孩子有没有进行反抗?我们的教育的结果符合我们的内心要求吗?

答案是,如果孩子对我们的要求总是想要反抗,总是愤怒,证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和孩子的权利之争。

第三个,看说话的语气。

和孩子产生分歧,教育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时候你的态度怎样?

父母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是强硬的、命令的,还是苛求的?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伴随着父母的高声斥责,孩子的声音分贝也会提高。一旦我们对待孩子言辞越来越激烈,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毫无疑问,父母们进入了“权利之争”。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们需要指出,但是语气一定是沉着、平静、温柔且坚定的。

所以当我们害怕自己掉进和孩子的“权利之争”,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行为,我们和孩子产生争执是为了谁的利益;我们教育孩子的结果是孩子愿意合作还是毫无作用;我们教育孩子的预期是坚定且温柔的,还是言辞激励。

一旦越界,我们只能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让我们的教育结果收效甚微。

避免权利之争才能让孩子愿意听父母的教导

作为父母,只有我们真正从权利之争跳出来,才能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如何让家庭教育更有效。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博士认为,和儿童对抗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

教育孩子,最主要的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合作。

所以跳出权利之争,是孩子和我们合作的基础。

如何才能跳出权利之争?

第一步,学会审视自己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随时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究竟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做什么。

当孩子愤怒地对我们吼叫,拒绝执行我们的命令,说了太多次都不听从的时候,父母们都会被激怒。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审视自己,告诉自己,我们一旦动怒,和孩子争执不下,我们就会成为权利之争的一方。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审视自己,让自己保持理智,在孩子对我们进行挑战的时候,尽量让自己保持克制和冷静。

第二步,保持冷静

孩子虐我千百遍,我待孩子如初恋。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孩子大吼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做到不生气。

当我们不能做到的时候,是否可以选择扭头走开,让自己远离现场,保持克制。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吼叫和命令只会适得其反,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合作。

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方法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合作时,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语气,最起码可以争取让孩子放下戒备。

无数次再和孩子争吵的时候,我会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心中充满怒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会让孩子一边哭泣一边收拾玩具。

直到看到《孩子 挑战》这本书中提到的“权利之争”才明白,这样的争执是最没用的,如果你教育孩子也经常会陷入和孩子的“权利之争”,那么尽早改变从自己开始,才能让家庭教育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