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 Adv | 研究揭示自噬途径调控成瘾药品的控制作用

来源:BioAr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瘾性药物的控制及治疗是近年来一个严重的医学及社会问题,其致病机理及治疗策略一直不是很清楚。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会通过DAT(dopamine transporter, 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至多巴胺能神经元,避免多巴胺的过度传导。一些成瘾性药物,比如可卡因,会结合并抑制DAT,继而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 产生持续的过强的快感及一系列成瘾行为。另一方面,多巴胺释放又受到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GPC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dopamine receptor 2 (D2R,多巴胺受体D2) 的负反馈调节。美国西北大学Congcong He实验室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他们利用实验室已有的自噬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自噬是否调节成瘾行为。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研究发现全身性敲除了Becn2/Beclin2 (Becn1的homolog)的小鼠出现了反常的成瘾行为。这项研究证明了自噬蛋白可以通过调控多巴胺受体的降解代谢改变奖赏和成瘾行为,并且上游的自噬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自噬蛋白降低可卡因的成瘾作用。

2,连发两篇顶刊,佛山科技学院刘全团队等发现两种人类致病新病毒

来源:生物世界

SGLV基因组结构、进化关系与病毒形态

蜱是重要的病原传播媒介,可传染的病毒包括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内罗毕绵羊病病毒及阿龙山病毒等。近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刘全教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王伟院长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钱军教授等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论文。研究团队从蜱咬伤病人分离鉴定一种新的蜱传病毒—松岭病毒(Songling virus, SGLV)并提示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

早在2019年,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原创论著,在对中国蜱虫传染疾病的监测中一名内蒙古病人患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分析揭示了致病原因是一种以前未知的分段RNA病毒,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阿龙山病毒(ALSV),属于Flavi-viridae家族中未分类的 jingmen virus组。刘全团队等发现并命名了阿龙山病毒和松岭病毒,这两种新型病毒均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发热性疾病有关,可能是之前未知的发热性疾病的原因,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其在其目前识别区域之外的地理分布。

3,【新发现】厦门大学王鑫团队揭示抗癫痫“老药”的“新技能”:强力逆转小脑共济失调

来源:转化医学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CAR20模型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红色)大量缺失

共济失调是一类以运动协调性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包括步态不稳、丧失平衡、吞咽困难、眼球运动异常、肌张力受损等。其中,遗传性共济失调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约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10%~15%,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仍为世界难题。日前,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构建多个Snx14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证实引起SCAR20的“罪魁祸首”是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自发性死亡,浦肯野细胞死亡产生的细胞碎片激活小胶质细胞,继而进一步促进浦肯野细胞死亡,形成恶性循环。

该研究首次从轴突线粒体运输这一全新视角揭示了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autosomal recessive 20, SCAR20)的发病机制,并发现抗癫痫药——丙戊酸大幅度减缓模型小鼠的疾病进程,具有较强的转化应用价值,有望为共济失调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4,离职决策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

离开,还是留下?这是一个选择!在一个动态的世界里,决定何时离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所谓的“离开原处决策”(patch-leaving decisions)涉及离开代价和预期收益间的平衡。这种决策与“价值导向决策”(value-guided decisions)形成鲜明对比,价值导向型决策通常通过选择最佳方案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最近,来自德国的一个“决策生物心理学”研究小组调查了不同类型决策背后的神经生物学过程。

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波谱法(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测量了受试者不同大脑皮层区域的GABA和谷氨酸浓度。随后利用这些数据将两种信息物质的比例与参与者的个人决策行为联系起来。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该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信息物质(神经元信息物质GABA和谷氨酸)的比例变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短期和长期的战略决策。

5,JNNP:神经丝轻链预测脑小血管病未来痴呆风险

来源:MedSci梅斯

脑小血管病(SVD)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和血管性痴呆。少数治疗方法可延缓疾病进展。虽然在人群基础上,SVD的MRI特征可以预测痴呆,但预测哪些患者会进展是困难的,需要更好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痴呆的进展。MRI标记物包括白质高信号(WMH)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被建议作为替代标记物。

神经丝轻链(NfL)是一种对神经轴突损伤敏感的血液标记物,在SVD的横断面研究中,NfL水平与认知和痴呆有关。在一项针对中重度SVD患者的纵向前瞻性研究中,本文确定NfL水平的基线和变化是否可以预测未来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风险。研究结果表明,NfL可预测SVD患者5年随访期MRI标志物、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发生率的变化,提示NfL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然而,NfL值的变化并没有被检测到,因此NfL可能不是SVD临床试验中有用的替代标志物。

6,蓝莓可以缓解抑郁症「临床研究」

来源:大话精神

食物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输送系统,一组有趣的研究表明一种食物具有抗抑郁的潜力,它就是蓝莓。这三项研究均来自英国雷丁大学的Claire Williams领导的一个小组。通过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他们测试了蓝莓粉状饮料对144名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情绪的影响,该饮料相当于一杯新鲜蓝莓。安慰剂饮料的含糖量和维生素C含量与蓝莓汁是一样的,并且两种饮料混合了浓缩橙汁,看起来是一样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不清楚蓝莓是否能治疗临床抑郁症,但蓝莓对大脑有多种积极的影响。它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抗炎;并增加5-羟色胺前体的产生。这些影响大部分是花青素造成的。

7,Nat Commun:机器学习助力药物再利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来源:梅斯神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阿尔茨海默病(AD)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医疗危机,其主要风险因素是预期寿命延长。多方正在努力开发AD的疾病治疗疗法,包括迄今为止约200项临床试验,但是目前其结果基本上都是负面的,许多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疗效或毒性过大。最近,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发文,提出了DRIAD(Drug Repurposing In AD),这是一个机器学习框架,它量化了AD严重程度(Braak阶段)的病理和分子机制之间的潜在关联。

80种FDA批准并经过临床测试的药物被应用于分化的人类神经细胞培养物,并收集了其扰动所产生的基因列表,DRIAD被用于分析该基因列表,产生一个可能的再利用候选药物的排名列表。DRIAD方法可能可以用于提名药物,这些药物在经过额外的验证和相关药效学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后,可以很容易地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8,为啥白天老爱打盹儿?原因可能在这

来源:生物谷

午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图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研究表明,持续工作时,打过盹儿的人比没打过盹儿的人干得更好。近日,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的团队携手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Murcia)和其他几个机构的合作了有关午睡的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项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使用来自英国生物库的数据收集了452,633人的遗传信息。

研究显示,白天打盹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基因的控制。在这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同类研究中,研究人员确定了人类基因组中与白天午睡相关的123个区域,以及促进午睡的三种不同机制。许多与午睡相关的基因也调节着其他方面的健康,此外研究人员还表明午睡习惯与心脏代谢健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