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虽然已经剧终,但是,因其服化道、剧情、演技等众多因素引发的热度久久不能退去。然而,当笔者看完之后,下意识的想起了2020年兰州新区移民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除此之外,甘肃陇南等地区还遭受了暴雨所导致的自然灾害。一时间,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皆是甘肃受灾。

而灾害过后,受灾群众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显然,灾后重建,谁也无法保证未来会不会受灾,如果未来再次遇见特大暴雨导致的泥石流,此类问题依然无法避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只有移民搬迁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庞大的移民群体,该搬往何处?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几个月后,也就是2020年的10月中旬,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面向陇南、甘南、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白银等地区,发放了关于商请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工作摸底函,并附安置方案。其中提到:此次面向以上地方的搬迁安置对象,为暴雨洪涝灾害中,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需重建的受灾户。

一个月之后,甘肃移民安置方案获批,兰州新区移民启动,陇南受灾地区成为第一批移民搬迁区域,兰州新区也大胆喊出:有多少人需要移民,兰州新区就承接多少移民,要全部承接!

贫困的帽子戴的太久了,也异常沉重,没有地方不想脱去,陇南坚决果断地揭开了甘肃异地搬迁的历史性篇章。但移民搬迁的主体是移民,对他们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睡觉,而是要抛下故土难离的惆怅,去接受新的生活挑战。

毕竟祖祖辈辈的根扎在这里,没有人不会理解,但心底里对故土的眷恋却不能根治贫困。在《山海情》中有一个让人看着搞笑,看完深思的场景:小院里觅食的“扶贫鸡”已经被吃的仅剩一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在新时代的浪潮下,甘肃部分受灾或依然贫困的人群生活不会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西海固一样艰苦,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必然要走出去,就像当年宁夏西海固的吊庄移民一样,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移民兰州新区不少人拍手叫好,当然,在一片叫好的声音中也时不时的夹杂质疑的声音。经过了解,质疑之声主要是怀疑兰州新区对大规模移民的承接能力以及兰州新区未来发展前景!

而对于兰州新区的建成以及发展,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8月,兰州新区被批复成立,总规划面积1744平方公里,它是国家设立的第五个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批复之处,已基本完成了纬一路、迎宾大道、水秦路快速通道等基础道路建设,为新城的承建以及区域产业布局搭好了血脉。

兰州新区卫星图(局部)

虽然兰州新区从规划到现在,已经发展了近十年,也已经初具城市规模,但人口增长却是其硬伤。众所周知,要想发展工业产业,大量人口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人口的逐渐导入,也会带动产业增长,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目前兰州新区常住人口只有约46万人,所以兰州新区需要力争移民搬迁安置,吸附大量的人口,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兰州新区的土地出让面积一直居高不下,可以看出它是各大房企争相进驻的区域。另外,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也已经正式动工,作为中国西北部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它建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通航,又经过2001年的一期扩建和2015年的二期扩建,逐渐提升着交通服务能力,为兰州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就在近日,兰州新区南站站房正式开工建设,新区南站是中兰铁路中间站、上行站为白银南站,也是省会兰州“三主一辅”三个客运交通主枢纽之一,根据兰州新区官方发布的消息,该项目计划2022年4月建成。兰州新区南站站房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兰铁路站房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对于项目总工期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语有云:日暮乡关何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新时代,兰州新区的发展未来可期,尽管遭受非议,但是,从一片荒无的盆地到花灯初上,霓虹闪烁的现代化都市,是需要时间的,现在,我们能看到是,新区正在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未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一切,还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对于移民政策,出台文件中强调,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人制宜、分类施策,省市联动、合力推进”的原则。不管是搬到农村,还是搬到城市,政策都有详细的考虑,分为农村安置和城镇安置,具体安置费用也大体说明,所以对于畏惧新环境,怕生活不了的移民来说,大可打消这种顾虑。正如剧中马得福所说:“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儿了,哪儿也就能再扎根。”

甘肃移民搬迁的目的是让移民得到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以及就业的机会,把更多的人纳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加快甘肃的产业集聚能力,提升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促进甘肃高质量发展,彻底改变甘肃的落后面貌。

我们曾流泪于李水花、马得福多年后相见的物是人非,但我们更感动于李水花拉着平板车,带着老公孩子,徒步400多公里,走了7天7夜,举家“吊庄移民”到金滩村的决心,那是一颗不向贫穷低头,想要富起来的决心,她是奔着美好的生活去的,甘肃移民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