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张雅妮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师,成都市高新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赛课特等奖、成都市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人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的活动”。所有文明,无一不由劳动所得,劳动创造了世界。不仅如此,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手与脚逐渐分离,大脑得以锻炼和发展,语言工具也逐渐产生……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凝聚着人的情感和需要,是人的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是人类的起源,也是教育的渊源——劳动既能成为教育内容又能丰富教育形式,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劳动教育是以劳动知识、技能、观念为内容,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以劳动事实、知识为载体,目的是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价值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诚然,劳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节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劳养德,以劳养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认劳动价值,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中学能够结合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相关竞赛,对学生进行颇有成效的劳动教育。但总体而言,中学劳动教育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 学校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课改之后,取劳动技术课而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得劳动教育从学科地位退居活动板块,无论从课时分配,还是从经费、场地、师资落实来看,其地位都被削弱了。

2. 学校劳动教育理念偏差

学校劳动教育理念偏差主要体现在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或受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指挥,或受错误思潮的冲击,越来越注重其外在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变成了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育,成了枯燥的说教、机械的劳技,而非人的教育。有的学校还美其名曰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节约”应有的义务劳动实践,忽略劳动教育中的审美内容与道德功能。学校劳动教育理念偏差相应地就为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设置了一定的心理和制度障碍。

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片面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片面则是指劳动教育的内容并未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形态的变化而及时完善,以致过弱的文化陶冶,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拓宽劳动视野,发展个性优势。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劳动利益关系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激发,而很多学校对青少年的工农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价值的体认等也缺乏关心和研究。

除了地位边缘化、理念偏差、内容片面这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外,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中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软硬件配备、教材编写、督导检查和教学管理上还不完善等问题。总之,学校劳动教育迫切需要根据现存的问题对症下药、调整革新,以免素质教育缺位,难以为急速转型的社会输送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推进中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

1. 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观

新时代需要的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和归宿,抛弃“只重智育”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观。学校也需克服过去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功利化惯性与错误倾向,依靠课程、师资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劳动教育视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现实手段。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人们对权钱的崇拜近乎痴迷,建国初期朴素的工农情感几乎荡然无存,由道德滑坡、信仰迷失引起的社会问题使人们陷入迷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为劳动教育思想的培育指明方向。“敬业”体现了个人与职业劳动的关系,只有认真勤勉、恪尽职守才能保障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诚信”与“友善”体现了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中关于人际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引导青少年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对抗劳动异化,培养劳动热情、工农情感。因此,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使劳动教育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 以校为本落实劳动教育相关课程

为了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共青团中央于2015年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篇即强调要“落实相关课程”,并详细说明学校应如何落实——一要保证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课时、经费、师资,二要明确其评价标准和相应制度。各地各校课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开设学生所感兴趣和发展所需的相关校本课程。其次,学校还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且积极组织培训、赛课等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2. 以师为本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

十多年的课改实践,尽管使得填鸭式的教学样态有所改善,但素质教育的系统优化仍举步维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唯分数论”的现实焦虑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迷思中率先醒觉,以师为本,从各学科专长、领域拓展、通用特质入手,开发劳动教育文化及实践运用课程,将课程价值的探求与教学行为的变革两者相结合,对各地各校实施破解课程改革“走不动”的困局有启示意义。

各科老师可根据学科特点,拓展教育时空范围,丰富教育内容形式,让教学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个育人的整体。老师们根据学科课程之间的通用特质还可进行大课程整合,最高效地利用好硬软件资源,开发出研学旅行课程、实物主体项目学习等综合课程。

3. 以生为本创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

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主动性、创造性较弱的问题。因此亟需以课堂创生为“金钥匙”,以生为本建构创生型课堂。创生型课堂,即一种以后现代主义“创造的跑道”课程观为原理,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究新方法、生成新成果,并且将外在的知识符号、交流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课堂。以生为本创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拥有博雅的学识——成为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家,艺术与人文的思想家;通达的视界——成为生活改造家,通达地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自由的观照——成为合作者、分享者、创新者、担当者,建立与人类文化休戚与共的情怀,以足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面向并创造文明。这正是劳动教育课程创生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契的“实践真义”。

(三)健全教育合力系统

1. 加强家庭教育子系统的常态式熏陶

学校对孩子进行的劳动教育主要还是一种外力的推动作用。而家庭,特别是少子化时代里的家庭,却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最初空间。家长可利用家务劳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进而激发其热爱劳动的内驱动力。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应负有常态式的熏陶责任。家长要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孝老爱亲,家里的事情帮忙做,在一种亲密、自然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支持“家校合作”机制,以家委会为载体积极配合班级管理工作,共商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大计。

2. 完善学校教育子系统的规范式导向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负有规范式的导向责任。规范式是指有计划、有安排、有制度、有方法、有设施、有检查、有保障;导向责任是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结合校情“五育”并举。教研部门要打破学科与年级界限来开展教研活动,班级协同教研会诊分析,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支持环境等,将学校青少年劳动教育抓实抓好。

3. 强化社会教育子系统的介入式责任

社会教育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负有介入式的强化责任。介入式是指其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果更加巩固起来、丰满起来。社会机构及组织可协同构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打破时空边界,将劳动与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泛在。

青少年以热情掀起变化、以行动创造历史。推进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是一项意义非凡而又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多方共同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落实、开发、创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健全劳动教育合力系统,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还劳动教育以本然追求。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0年11月刊/栏目:劳动教育思考

编辑 | 张競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