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孩子与朋友相处时,父母总希望孩子可以学会跟朋友分享,但是孩子偏偏不愿意,这时候父母们就会觉得孩子是个自私的人。虽然说分享是个好品质,但家长是否懂得怎么正确培养这一好品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例分析:

在昊昊的生日会上,爸爸给昊昊买了一个十分精致的汽车模型,在场的小朋友看到了以后都羡慕不已。这时候,昊昊十分宝贝地把汽车模型藏了起来,生怕模型被小朋友玩坏了,不愿意拿出来给大家看。

这时候妈妈跟昊昊说道:“作为一个小寿星,应该要大方一点呀!妈妈是怎么教你的,好看的玩具要懂得跟朋友分享哦。”

这时候昊昊明显有些不高兴:“我不要,要是他们弄坏了怎么办!”

昊昊的回答让妈妈有些难堪,妈妈没想到平时孩子总是乐于分享,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却不懂得学着大方一点呢?

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孩子“领地意识”在起作用,也就是孩子的个人意识的成长。

怎么理解孩子的“领地意识”?

在孩子成长当中的某个阶段,个人意识的概念会变得逐渐清晰,也就是孩子逐渐开始认识自己,并且对自己的东西和空间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这时候,孩子希望自己的“领地”是足够完整的,这时候如果家长用“分享”来强迫孩子敞开自己的领地,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

所以说,领地意识并不代表着孩子自私,而是意味着孩子个人意识成长到了一定阶段,他们对于自己宝贝的事物拥有强烈的保护欲,属于自己领地内的东西他们会格外地小心,而只要不侵犯孩子内心的这一片“领地”,孩子还是会乐于分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很多家长偏偏没有理解孩子这样的心理,还强制让孩子跟他人分享物品,这其实是不对的。

面对孩子逐渐增强的“领地意识”,家长们的常见错误有哪些?

1、不理解孩子的内心,强制让孩子分享物品,甚至厉声呵斥

很多家长没有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愿意分享这一事情,这意味着家长没有理解孩子的内心。这时候,许多家长会强制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自利的,并且还会大声呵斥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2、不尊重孩子的领地意识,强制给孩子灌输“分享才是对的”这一概念

很多家长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分享是一个好品质,而孩子必须要学会。可这样的家长们恰恰忽略了孩子的个人权利和个人意识,孩子其实是有资格自由安排属于自己的东西和空间的,家长们应该要在尊重孩子的情况下再告诉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大方、大气的人。

分享是难得的好品质,但不应该成为家长不尊重孩子、强制孩子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的原因。身为家长,更应该试着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理解孩子不分享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采取正确的措施。孩子不愿意分享?可能是产生了“领地意识”,家长要学会尊重

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教会孩子分享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领地意识

当孩子出现对自己的空间、物品强烈的保护欲时,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这是在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心空间,这并没有什么错。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强制要求孩子分享,而是首先理解和尊重孩子这样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告诉孩子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

有时候孩子会认为只要分享了自己的东西就会消失,或是自己的领地便会被侵犯。家长这时候应该教育孩子分享是为了跟别人分享喜悦和快乐,而这并不代表着利益被划分。

最后,不强迫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分享的真谛

我们常常会问孩子“可以分一点零食给我吗?”“可以看看你的玩具吗?”,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想让孩子这样做,而只是想听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因为分享的愉悦是人与人之间生来就能够感受到的。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分享传递的是一种情感,而并非利益。

结语:

分享是个好品质,但不该成为家长们“绑架”孩子的理由,要想孩子学会分享,首先要告诉孩子分享能够传递快乐,让孩子逐渐打开内心的防线,从而更加乐意去适应人人互相分享互相依赖的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