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花钱买个机器人保姆回家帮你减负,你愿不愿意?

这个机器人充满电能续航20h,不用睡觉不占用家庭资源,家里的活儿全包不带半句抱怨。讲真的我要是拥有这么个AI保姆,做梦都会笑醒。

上面说的,其实是刚刚上新的——《你好,安怡》里的设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剧上线后我一口气刷掉八集,题材很有意思——

戚薇在剧中饰演一个合成AI,被买回去做全职家政。前天她本人还在微博发了个小作文介绍安怡的功能,问大家算下来值不值。

值肯定是超值。但你们细品,有人愿意花高价为一个机器人的劳动成果买单,我顿时就觉得处于家庭食物链底端的全职妈妈也忒惨了点,在家里当打工人,谁给她们发过半个子儿的薪水么?

你们看AI安怡的家政、带娃流程,展示的其实是现实里的全职妈妈之苦。

只有上班没有下班,需要根据家庭成员的指令做任何事情,横跨收拾家务、烹饪、育儿辅导和对话谈心领域......

老公上班孩子上学,机器人保姆负责留守收拾战场,没过多久家里焕然一新。一家人早已进入休闲模式了,AI还在努力整理残局。对照现实情况,大家回家只觉稀松平常,继续制造「案发现场」等太太去收拾。突然想起韩剧里老公一边进门一边脱袜子丢进沙发底,妻子一脸惊恐状也置之不理,理由是我上班这么累,你都做全职太太了,总要给你找点活儿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烹饪是重头戏,要精准贴合全家大小的口味做定制化饮食,要好吃要快还要有观赏价值,才能显出做饭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菜上桌的时候,要毕恭毕敬地递到全家人手上:

必要时候,还要拿出隐藏绝活,剧中有个情节,男主人的领导来家里吃饭,领导是山西人,结果安怡现场表演做刀削面......每天正餐结束,还要帮小女儿准备第二天带去学校的零食。我算是发现了,一日三顿,围着厨房转至少要花费一半的精力。

最后带娃是要命的重中之重,带娃是个拼体力的活儿。这部剧里一家五口,意味着安怡要大孩子小孩子两手抓。让我们来看流程有多心累——

安怡匹配了应付每个家庭成员的技能,武能帮大儿子在游戏里carry全场:

成了大女儿的专用造型师,随时随地满足发型设计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要心灵手巧,做好看的玩具让娃开心:

文能给小女儿讲睡前故事,现实里的妈妈其实已经修炼得差不多高能了,大家好像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哪里是讲故事,现在的妈妈们是在「演故事」。

看机器人做全套还挺有爽感,只不过窒息的是,现实里的全职妈妈几乎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工作。

全天无休,随叫随到,高效运转,精准定位,这些属性不就是当下妈妈们的真实写照么?

轻快自如地处理各种鸡飞狗跳,劳心劳力地奶娃,让并不理解自己的老公没有后顾之忧,AI需要做到的流水线作业,实际上也是现实环境对全职妈妈们的要求:

她们是超人,必须像机器人一样完美。

当妈不易,多才多艺。现实中的全职妈妈们,完全不比人工智能逊色,她们早就在重复的摸索中进化成了朋友圈烹饪艺术家,每天绞尽脑汁给娃做辅食做便当,并且尽量不重样,生怕怠慢了老公和孩子。詹青云之前在节目中说妈妈群是焦虑产出最多的地方,确实是的,全职妈妈最擅长自省,食物做得不好要怪自己,孩子出了问题也要第一时间检讨自己,围绕孩子的各种社交关系打点不好,也怪自己......

*来源见水印,全职妈妈变着花样给孩子做便当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把全职太太这个身份经营得风生水起,混圈主内带娃无所不能,但仔细琢磨,当女性的「完美」有了范本,好像也是对妈妈们的一种冒犯。

在主流的期待下,全职妈妈是个不能出错的群体,她们被迫在职场和家庭中二选一,退居二线,一心奔赴家庭,不带情绪地投入工作。

我的教培行业朋友隔三差五就会给我共享校区动态,一到周末课外开班,妈妈们都是排排坐接送孩子下课,行程表满满当当;我也有早早结婚的朋友,生娃后放弃自己喜欢的行业,去「活少不累」的单位工作。

校区外满脸焦虑的全职妈妈,可能是这个群体的缩影,群体比例还在逐年增长,之前有看过一组数据,现在的90后生完娃,面临工作家庭的选择题时,超过80%的女性至少在前三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归家庭。

与之匹配的另一项关于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已婚男性的满意度远超已婚女性。男性进入婚姻后生活事业逐渐趋于稳定,反正有人身兼数职,一家老小不用自己操心,我觉得不满意才奇怪吧。

*来源|中新网

各路新闻也一直在渲染「妈妈是超人」,,超人光环真的是对妈妈们最大的赞美么?

然鹅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有讲过这个命题,我蛮认同其中的一点是,妈妈是超人/机器人早就不是夸赞的代名词,而是在强调母爱的本能。

也是因为这种被神化的「本能」,导致全职妈妈的投入产出严重不匹配。

就像《你好,安怡》里,大家买到安怡像是捡到了宝,但同样的工作量放在全职太太身上,她们的待遇就没那么好过了。

之前有外网网友在论坛上提问,全职妈妈想要得到一份薪水,这个要求是不是特别过分?评论区的主流回复都是:很过分,妻子应该体谅在外赚钱的丈夫,没工作竟然还想要薪水?这让我想起了《金智英》里一群男人对女主喝咖啡指指点点;婆婆说「衣服是洗衣机洗的,你干了啥」的灵性发言。

就,蛮难的。

女性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追求自我和独立,真正当她们在职场占据一方领地,专心搞事业的时候,又会被盖章「不顾家」。《你好,安怡》里的女主人也是因为常年搞事业,没有平衡好家庭而被老公指责对家庭的情感投入不够,这也是她们花高价买机器人的原因。

而当她们作为全职太太,始终保持能量满格,却没有适当的体谅与回报。有人曾粗略算过全职太太的劳务年薪,现实里执行落地的可能性却极小。

*素材源|知乎网友

说白了全职太太至今只是口头上的职业,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认可。

但全职太太该不该有薪水?我可能会用脚多投一票。

虽然《你好,安怡》软科幻元素比较小众,但在小众题材里能窥见关于全职妈妈的大众命题,还是蛮让人惊喜的。

这几年我们在各种讲妈妈的作品里看到了这个群体的窘迫,但像本剧用机器人视角去还原全职妈妈的高能与巨累还是第一次,这种强视觉冲击力,让我对全职妈妈的群体共感似乎更强烈了一些。

另一个惊喜也是演员本身,首先安怡角色层次其实很丰富,戚薇这次挑战了两个人格,先不剧透第二个了,回到AI的扮演,机器人的卡顿与肢体语言、面部情绪,演员的调度和分寸都很准确。

*还原机器人的冰冷眼神与僵硬动作

能看得出来,真·机器人的效果,一定是演员拿到角色后反复琢磨过的结果,演好AI的难度其实很大,因为机器人的动作习惯和我们本能的习惯是「逆向」的,除了要克服惯性,还要让观众看到表演的真诚。

剧中,演员的情绪转换也很流畅,有个情节是男主人开启情感模式,安怡上一秒还是机器人的僵硬感,下一秒立马切换成邪气魅惑:

我觉得从表演上看,算是戚薇重回上升周期的一次突破。

另外这几年是女性题材的爆发期,本就作为左手搞事业右手带娃的独立妈妈,戚薇在挑作品题材上比以往谨慎了许多,当了妈才更懂妈妈们兼容多重属性的不易,也愿意去尝试更多关照女性困境的话题剧。

看了这部剧,如果我们更愿意去体恤全职妈妈、更愿意在她们面前释放善意与理解,承认她们让渡了一部分自我、在为家庭创造价值,未来有更多人为这份价值买单,或许也是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