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个朋友发微信问我:“你搞教育这么多年了,现在传我点真经吧。你说要给孩子上早教吗?那么多机构怎么选才好?要买点什么书?还有这英语启蒙是不是可以开始做了?”

我回复:“你孩子不才满月吗?”

我朋友非常认真地回答:“早点开始,总没有坏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回答,反映了很多家长的真实心声。

“早点开始”真的没有坏处吗?

事实并非如此!“早点开始”也得再加上“做对的事”,才能真正对孩子有好处!

家长一旦缺乏了对教育的正见,就非常容易在各种精妙的营销中迷失。选择越多,越容易迷茫,越容易分散了精力,结果反而没能把力气花在关键之处。

直视问题的关键——对0-3岁的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成就潜能”的关键?

究竟哪一点才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动作?

答案很简单。

最重要的的是:多和孩子聊聊天!

父母的语言,才是最重要、最有效,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早教!

这个结论,不是鸡汤,而是来自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的结论。强烈推荐家有0-3岁孩子的父母,读一读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童语言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所写的这本书《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这本书阐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原理:良好、丰富的后天语言环境,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父母的语言》一书的核心观点,来自于一个经典实验。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博士和托德·李斯里(Todd Risley)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跟踪了42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在长达四年的实验中,团队跟踪研究从7个月到3岁不等的孩子,仔细记录了每个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对话情况,并评估了孩子的智力水平。

四年的追踪表明:家里说话总量越大,内容越丰富,话语越积极正面,孩子3岁时智商得分就越高。

统计表明:孩子智商的得分高低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并没有任何关联。

贝蒂和托德博士统计发现,至3岁为止,交流最少的家庭里的孩子累计听到的词汇量是1300万;而接触语言最丰富家庭的孩子累计听到的词汇量是4500万,相差3200万;

真正拉开孩子大脑水平的,正是这3000万词汇!

根据这个实验结果,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发起了著名的“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呼吁:父母们应该从产房开始就熟悉这个重要的科学发现,从而能在孩子人生的头三年里,抓住开发儿童头脑的重点!

这个发现,无疑更符合教育的公平属性。培养孩子的奥义并不在于父母有多少钱,能送孩子去上多少课。无论何种背景,都有可能教育出智商出众的孩子。

多与孩子说话,完全免费。父母如果可以在这个内容上,实践“尽量早,尽量多,才叫好”的精神,孩子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这才是值得家长重视的核心!

2

在阐明“聊天”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具体来谈谈如何做。

相信大家理解,如果只是反复和孩子说“不行”、“闭嘴”这种话,应该无法提高智商。“与孩子聊天”当然也是有技巧的。

书中强调的四种技巧是:

1. 与孩子的对话总量要多、频率要高。

2. 对话时用词要尽可能丰富。

3. 对话要有互动性,回合越多越好。

4. 对话时父母的态度要温和、积极,尽一切可能减少抱怨和怒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总误以为:“小婴儿听不懂大人的话,所以说了也没用。可以等孩子大一点再说。”

这一等,可能就错过了大半年,乃至一整年。

千万别这样麻痹自己。无论孩子懂不懂,父母都要尽量多说话。重点就是要多!规律性的语言输入是孩子探索的原材料。对话的总量上去了,孩子自然有机会从“不懂”到“弄懂”。

哈特和李斯特教授通过实验测算:“话痨”的家庭在1小时内与孩子聊天40分钟,而不重视家庭这样的聊天时间大概为20分钟;日积月累下去,等孩子到3岁时,“话痨”家庭的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能比后一种孩子多出整整3倍!

除此以外,两位教授还强调:儿童早期语言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孩子入学后的成绩。

父母的语言,好比是大脑最需要的养分。在日积月累中,语言可以刺激孩子大脑皮层发展。刺激越多,发展越多。语言刺激,除了能提高词汇量,还连带着提升着孩子语言处理速度、学习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控力、和创造力。

也就是说,在0-3岁这三年中,你每一天与孩子说的话,就是在发展孩子的大脑!这除了能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色,还能使他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成绩优异。

我个人并不反对偶尔给孩子上点早教班,或者买点益智玩具,但这一切手段的重要性,都要排在“聊天”之后。

如果父母因为工作忙等现实因素,无法亲自参与,那么也要鼓励孩子的直接监护人来做好这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在与幼儿说话时喜欢用很简短的语言,类似“宝宝乖“、”吃饭了“、“不要哭”这种短句。甚至直接用嗯嗯哦哦的语气词沟通。但这样做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员比利·恩兹(Billie Enz)博士的研究发现,家庭对话的内容越丰富,词汇应用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

丰富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形成更多的概念,并刺激大脑活动。锻炼得越多,孩子自然越聪明。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以下三种对话:

就在这几分钟时间里,宝妈甲的话里只有3个信息,相当于刺激了大脑3次;而宝妈丙的话里出现了不下15组信息。这样,就锻炼了大脑15次,是前者的5倍。

累计下来,如果按在三年来算,两个孩子所获得的信息差异将会多么巨大!

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正是0-3岁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的头脑会因为这些丰富的刺激而成长起来。父母要对自己多一点信心,主动把自己调成“话痨”模式,不厌其烦地描述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举动看上去很奇怪,但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习惯,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再往下走一层,我们就要注意与孩子交流的回合。

许多父母的语言,总是单方面的“告知“。比如:“这是苹果“;

又或者像是”命令“。比如:“快点吃饭“、”这样不好”。

这样一说,对话就结束了。

一旦孩子开始慢慢说话,家长就要注重“互动性”、

互动性指的是:父母与孩子“有来有回”的对话——你说一句,我回一句,你再问,我再答。这样的回合数越多,孩子将来就越聪明。

哈特和李斯利教授将这种父母与孩子间的语言互动称作“社交舞蹈”。互动中的每一个步子、每一个反应都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会进一步加强孩子的智力发育。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天才的理查德·费曼,从小就受益于这种与父亲的“多回合对话”。有一次他父亲陪着他读大百科全书,读到恐龙篇时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费曼:爸爸,暴龙是什么鬼?

爸爸:暴龙啊,就是一个25英尺高,脑袋有6英尺宽的家伙。你知道25英尺高有多大吗?

费曼:不知道,有多大?

爸爸:意味着,如果暴龙站在我们家的前院,它足以把头伸进二楼卧室的窗户。

费曼:哇!就像一辆赛艇!

爸爸:那你知道6英尺宽有多大吗?

费曼:比我的飞碟还大吗?

爸爸:比我们家的窗玻璃还宽,如果它硬把脑袋塞进来,窗框都会挤破。

费曼:那暴龙会把动物园挤爆!

爸爸:你不会在动物园见到暴龙了,因为它在6500万年前就消失了,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费曼:什么?快告诉我!

这么一件小事,被费曼爸爸营造出了5回合以上的对话!每一个回合的交流,都会渗透更多概念、更多的逻辑,也会触发更多的神经细胞发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日积月累下来,孩子的认知能力会发生多大的差异。

如果,父母总是在给命令、下规矩。总是说着“住手“、”停下“、”不行“这样的话,那孩子能探索的东西就少得可怜。没有延展性的对话干枯、严肃,起不到激发潜能的作用。

父母说话越正面,孩子脑袋越聪明。这是真的!

美国权威婴幼儿大脑专家、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吉尔斯塔姆告诉我们:大脑需要温柔的拥抱!来自父母的温柔眼神,亲切态度,再配合像是“妈妈爱你哦”这样的温馨话语,能够让孩子的大脑沉浸在温暖舒适的海洋中。

这时,大脑中数以十亿计的细胞(神经元)能因此获得解放,开始活跃地成长,从而使孩子的智力潜能达到高潮。

这是说,平和、温馨、积极的态度本身,就等促使大脑健康发达!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也表明,长期以积极正面的口吻进行亲子沟通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是最高的。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怒火和抱怨一定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这样,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就开始冲刷宝宝的大脑。这种激素的长期存在,会直接破坏大脑结构。

这种伤痕是器官性的。因此,我们要尽量保持平和、温馨、积极的交流态度。如果孩子早期语言环境总是充斥着怒火和抱怨,大脑就会很受伤!

总结

儿童的智力发育并非自发完成的。智力发育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技法已经说完了,最后再说说心法。

能与孩子好好聊天,不花钱,但是很花精力。父母们也是人,一定也会有情绪崩溃、压力重重的时候。想要落地这个操作,的确是很累人的事。

但,换个角度想,这个新模式,可能也就是我们启动积极“自疗”的契机。

抚养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调整自己认知的过程。关键是我们别回避自己的习惯和困境,也别被习惯拖着走,别限制自己的可能。后续,我们会继续分享更多能帮助父母支持自己、平衡自己的小方法。

愿我们能陪着孩子,走向与我们不同的新的旅程!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