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春,魏国内部动荡,魏文帝驾鹤西游,魏明帝曹叡继位。蜀国诸葛亮趁此机会整兵待发。公元228年,蜀国发动了第1次北伐,蜀魏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打破了长久以来三国鼎立的平静。

战事刚开始时蜀国非常顺利,一路北进。诸葛亮在力抗众议下,提拔了当时不被看好的马谡来镇守要道街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实上马谡并没有完全按照诸葛亮的意思镇守在街亭,而是退居到了离街亭不远的山上,最终被魏国的张郃围困于山上,断水所破,街亭丢失。

街亭的丢失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粮道出现了问题,粮食无法再快速运往前线。与此同时,陇右五郡与曹魏关中的军队首尾呼应,蜀军很有可能被前后夹击,诸葛亮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下令全速退军。

马谡之所以败北,是不是因为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安排?当初诸葛亮安排马谡大军靠水设置防线,如此一来街亭是否就能够防住魏国大军的侵袭呢?

可能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因为当时蜀魏两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天差地别,看似是一场北伐,实则是两国国力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谡守军起到的是牵制作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攻取陇右五郡,而马谡军队镇守街亭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牵制魏国军队的主力,而并不是蜀国的主力。

就街亭的地形来看,它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并没有什么天险可守,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只是驻扎于此道的话,魏军主力来犯,那守军将更快速地被剿灭,所以马谡将所有的军队集合于山上,反而能够牵制魏国的张郃。

蜀国北伐之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历时两年整合了10万左右的兵力,倾巢而出,但却没有后援军队,在10万军队里马谡五拥有25,000的军队,但是其主要的军力都是杂牌军,战斗力相对较弱。

与此相反,魏国虽然被诸葛亮打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也调动了将近8万左右的兵力,关键是魏国后续还有10万大军可以作为后援接踵而至。

先头部队张郃一共带领了军队45,000余人,关键还在于都是骑兵,具有较强的机动性,与马谡的杂牌军相比,战斗力明显占有优势。

在街亭之战中,如果蜀国的马谡想要能够成功阻挡魏国的张郃部队,必须采取相当的计谋,伺机而动。将部队驻扎在山上,其实已经想到了光凭借25,000的军力,和魏国数量一倍的精锐部队相抗衡,基本就是以卵击石,很难挡住。

或许当时马谡的战术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意愿驻扎依水设防,同时开始构建强大的防御工事,不仅耗费的是人力物力,关键还在于时间未必来得及。

魏国派出的军队十分迅速,如果还未完成防御工事,魏国大军已至,那蜀国的军队将败得更惨,魏国的出兵速度相当迅速主要是由于派出的皆是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郃和马谡本就不在一个等级

张郃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征战沙场多年,早期就被袁绍所看重,在袁绍手下作为大将,在官渡之战之后又投靠于曹操,多年以来也算是久经沙场,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取得了不少的战功,其作战经验也十分地丰富,在军中的威望也颇高。

相比之下马谡,一直跟随在诸葛亮之后,在作战经验方面的确未有大的建树,要论其功绩,主要就是建言献策在中军之侧,但在战场上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所以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评价,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马谡善于词辩,并不擅长于沙场,确切地来说,马谡更倾向于谋士之才。

虽然诸葛亮安排了马谡镇守街亭,但同时也安排了王平、张修等人辅佐,同时又令高翔魏延处于街亭的左右作为援军,而魏国仅仅派了张郃独自参战,由此可知,双方原本在作战方面并不处于一个量级。

在面对足智多谋的魏军侵袭之下,无论是从作战的经验、能力,还是军队的数量等等方面,两者的差距都非常明显。

蜀魏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综合国力的比较,虽然诸葛亮打响了北伐的第一仗,但事实上两国的差距在战前已经成为定势,即使马谡能够成功地镇守住街亭,或者能够成功地拖延住张郃,但长久来看蜀国还是必败无疑。

无论在人口、经济、军事等其他方面,魏国明显要高于蜀国几个等级,就拿魏国的人口来说,将近500万,而蜀国只有其1/5。况且魏国后续的10万余军队也不会坐以待毙,等待援军到达之时,蜀军也很难力挽狂澜。

总之,街亭之战无论战败战胜与否,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败局其实早已注定,这不仅仅是将士和谋士之间的斗争,也不仅仅是军力上的抗衡,更深层次的是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对比。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经济,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在持久战上表现得就会越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