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知道多伦路有几个称号吗?

“现代文学重镇”

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多伦路还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漫步多伦路就能发现,尽管这条路不长,仅有550米,却遍布着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化活动轨迹,这些左翼文学健将们的故居也多在这条小路上。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汤恩伯公馆等数十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依存于此,使得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幢样式精美的建筑,都会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些建筑历史和名人往事,有些耳熟能详,有些则鲜为人知。在这些建筑和历史背后,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专职工作就是解说历史,将黑白无声的历史翻译成有声动人的故事,让身处建筑前的人们仿佛置身于时空中,甚至可与名人“对话”,今天就跟着小虹一起走进“海上旧里解说团”的有趣故事。

日前,继光初级中学预初班的学生来到多伦路,通过一堂行走的党课,亲身感受海上旧里的独特文化魅力。现场,一位年过七十的爷爷为孩子们讲述多伦路故事,从鲁迅先生的故事开始,到文人作品赏析,如鲁迅《文化偏至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皆令人啧啧称赞。

大家都觉得这位爷爷很特别,身上有股“时髦劲”,他在讲课过程中会时不时说出两句发音标准的英语,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有家长评价,这样特殊的讲解比一堂课更好,像是两代人之间轻松自然的闲谈憩歇,仔细一想幽默之余又富含深意。这位时髦有趣的爷爷就这样加入孩子们的大本营,在上好一堂行走的党课的同时,也将“寓教于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位时髦爷爷名叫丁沪,是海上旧里解说团的“金牌解说员”。除了“金牌解说员”的身份,丁沪也是一名“老土地”。丁沪笑说,自己从小在多伦路上长大,对文人墨客、建筑历史十分感兴趣。讲解之路从2014年伊始,在充分阅读大量书籍的前提下,丁沪才有信心讲好每一堂课。而听众的类型也常常不同,有时是市民游客,有时是牙牙学语的儿童,有时是团建的企业白领。丁沪将脑海中的知识串联成一个个故事,加入多伦路的经典地标,同时结合当下热点和听众类型不断调整,将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通过“老土地”的讲解,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海上旧里”故事就此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从四川北路街道获悉,“海上旧里”解说团是左联会址纪念馆成立的特色志愿者品牌,由10名志愿者组成,他们分工明确,有负责解说历史的,有负责展板制作的。这些志愿者均来自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多伦居委会,其中不少人是在多伦小区居住了近五六十年的“老土地”,他们不仅熟悉多伦路地形、地貌,而且对历史、文化颇有兴趣和研究。这支团队由左联会址纪念馆组织培训,配合场馆为市民进行宣讲服务、宣传红色文化,至今受众达万人次以上(去年9月24日直播观众近7千人次),累计展板加讲解受众群体达数万人次。

队长徐伟强告诉记者,在团队成立之初,为团队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是经历了几番波折的。当时大家各抒己见,备选名字有多伦文化历史演讲队、多伦红色故事演说团等。但众人想到在挂着汽车禁行标牌的街口,一座新建的具有民国装饰风格的牌坊上缀有“海上旧里”四个大字,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新意又能体现多伦文化气息,最终取名为“海上旧里”解说团。这些年,多伦路上的建筑几经修葺与翻新之后,仍保留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风情。

除了让“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为更多人所知,左联会址纪念馆所在的多伦路,也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近年来,虹口深化“党的红色文艺之源”的发掘利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展演,打造系列红色文艺创作高地。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将遗址旧址的故事和特点挖掘出来,实现“有明显标识、可扫码阅读、有内容陈述”,逐步做到能“开门进人”,从而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博物馆”。

记者:徐维晨

编辑: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