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在1987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大体稳定,但事实上这种稳定存在着前提。前提在于:其一,中印之间在高层次的战略问题上存在着需要,特别是印度方面需要中国在其核试验后缓解国际制裁带来的压力;其二,中国的边防管控能力受制于自然环境,整体上并不强,边防巡逻的频率也无法提高,因此双方发生对峙的情况也较少发生。这种稳定并不是双方满意或达成共识的结果,只是受制于外部环境而呈现的暂时性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种稳定在近年来就已经被打破。首先是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上台后,开始逐步接受依托西方制衡中国的策略,主动恶化中印关系以此获得对印度的发展利益,至少是设想中的。同时相对于老牌政治精英国大党,印人党的意识形态表现出更强的排他性和进攻性,他们更倾向于“证明印度教文明的优越性”。

其次,中国加强了边防管控能力。在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中国对西藏地区的物资运输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也有能力修建越来越多的边防公路,改变了过去边防管控较为薄弱的状态。解放军的巡逻队增加了巡逻能力,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远程监控手段,对印度的蚕食越界有更强更快的反应能力。而印度的蚕食越界也随着中印关系变化而越来越多,因此双方更容易形成对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开始中印就出现了“帐篷对峙”,可以说是新的博弈周期的开始。经历2017年洞朗对峙后,2020年进一步发展。同时,印度也更多地恶化与中国关系,哪怕在之前已经达成军长级会谈共识的情况下依然由军一级的高级军官策划实施了所谓“雪豹行动”,而后自取其辱地在加勒万河谷中败北。中国态度一贯而明确,印度则表现出了系统性的强硬立场,这点很显然责任在于印度,并且也意味着中国对印度的争取基本不存在空间。

而印度在立场变化后,策略并没有发生改变,其仍然是蚕食为主,趁解放军不备多实际控制争议地区,从而单方面改变实际控制线。印度的策略具体化就是加勒万河谷事件的前奏:集中占据人数优势的部队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控制地点,至于信用并不是印军关注的。这种向前蚕食的方式还会让印度军队军官获得战功,而政客则可以通过这种扩张示强获得选票煽动民粹主义。如果类似加勒万河谷那样出现了失败,政客也可以煽动情绪进一步调动民众参与,而军队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同时印度还可以展示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换取西方国家的更多支援,打开更多机会。可以说,这笔买卖横竖不赔。

对于这种牛皮糖式的无赖策略,中国的办法其实不多。核心就在于阻断印度获利的空间和渠道,以降低印度蚕食投机的动力。这就需要中国在印度发动行动中占据尽可能多的优势,中印对峙2017年后,中国对边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边防部队的反应速度可以更快,机械化、信息化都是印军无法相比的。但是高原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目前也仍然有欠账要补,不过在基建和军队建设上,中国相对于印度的优势非常大,应该说打垮印度绝大多数蚕食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边防部队会在一段时间内付出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消解印度蚕食的激励机制,比如6·15加勒万河谷事件,尽管解放军付出了代价也取得了战术上的大胜,但印度军队仍然从中获得了大量投入,而印度政客则通过煽动反华情绪、对中国示强来拉高支持率。即便中国公开了相关信息印度人也根本不信,他们消解了这次信息带来的冲击。

我们应该看到,印度恶化与中国的关系是其主动行为,与国际环境有关但更多是印度自己的选择。这也意味着中国用君子的方式争取印度不太可能。对于无赖,我们也要采取更多的精神打压,从舆论上、精神上、信息上与之消耗,从而让印度舆论在铁证面前无法消解这种信息。比如我们应该公开更多视频,特别是每个被俘印军的视频,令其无法下台。这种压迫自然而然会让印度人恼羞成怒,并引发他们复仇的冲动,所以还要配合强力消灭他们实际的冲动,使其在持续多次的失败中逐步瓦解这种复仇冲动,从而意识到中国的优势和威严,并让煽动民众的政客无法下台,进而迫使印度整体放弃蚕食手段,真正坐到谈判桌前解决领土争端,或者至少不敢随意恶化中印关系。

个人认为,对付无赖不仅仅靠武力,需要在精神、舆论层面进行整体性压迫,给印度留面子只不过是让印度政客从反华行动中获得信息垄断,使其可以享受这种反华行动带来的利益,有节并不能换回其认可。占据战术的绝对优势,而后照着脸打,才能让他们意识到反华无利可图。

然而这也注定是场漫长的博弈,拉锯战仍将继续,中国的战略重心仍在东南部,那是要准备与世界第一强军较量的,西部面对印军这种殖民地武装不能占用过多战略资源。不过印度发展速度因为其社会结构性问题不可能超过中国,中国只要持续发展,那么印度玩脱只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全面压制毫无信用可言的印度才是告慰烈士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