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6月4日,美日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爆发了一场海空大战,得益于杰出的情报工作以及日本指挥官的失误,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的美军最终赢得了这一场大战,同时也一举扭转了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颓势,而在此战中,美国海军SBD舰载轰炸机更是因一战击沉四艘日军航母而一战成名。

一、航母

尽管中途岛海战爆发时,航空母舰已经诞生了数十年,但与后来航母作为国家力量的象征所不同的是,那时候作为海战绝对主力的仍是战列舰,只是受到《凡尔赛和约》对各国主力舰吨位的限制,航母才被作为各国舰队的重要角色加以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研制航母的国家,其1922年服役的“凤翔号”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艘标准航母,并且尽管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用航母狠狠地打击了美国人,但这并不能说明日本就此认识到了航母及其舰载机此后将会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偷袭珍珠港前,日军拥有10艘航母,投入中途岛作战的共有6艘,其中4艘作为首发编队的核心,承担对中途岛及美舰队的直接打击任务,并为后续舰队登陆创造条件,还有两艘轻型航母随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舰队一起行动。

SBD“无畏”俯冲轰炸机

珍珠港事件前,美军仅有5艘航母,可见此时航母在美国海军中同样并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受到惨重打击的美国海军反倒更清醒的认识到了航母的作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即以航母为核心建成了几个规模不同的特混舰队。参与中途岛海战的就是其中的第16、17特混舰队,拥有3艘航母,包括一艘刚刚紧急抢修恢复的约克城号。与此同时,另有十余艘航母已经着手开始建造。中途岛海战,包括不久之前进行的珊瑚海海战,虽然都名为海战,但实际上双方的舰队并未大规模直接交战,主要战事都是由航母舰载机完成。这几场战役中航母的大规模参战和舰载机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美国不遗余力走上了大力发展航母之路,航母也才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重要工具,当然这是后话。

二、俯冲轰炸机

早期的航母舰载机功能较为单一。战斗机就是战斗机,轰炸机就是轰炸机。战斗机一般用作舰队防空、或为出击的轰炸机编队提供空中掩护,中途岛海战中,美军各航母都配置了F4F型舰载战斗机,但这不是今天的主角。由于舰队作战任务的不同,当时的美军航母上轰炸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鱼雷为主战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舰船,主要型号是TBD;另一类则以炸弹为主要武器,当时主要就是SBD。

但当时各类武器都没有制导功能,鱼雷一般是直航式,炸弹则是弹道式,因此在发射或投掷武器前,需要载机飞行员驾驶飞机,利用瞄准具寻找到合适的投放时机,按下按钮后一切就都不是飞行员能够控制的了。对轰炸机而言,当时的轰炸机的投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水平轰炸,就是飞机投弹时保持平飞,一般投弹高度比较高,误差比较大,只适合攻击地面大型目标;另一种就是俯冲轰炸,采用这种方式,飞机需要俯冲到离目标很近的高度,扔下炸弹后迅速拉起,由于离目标很近,因此误差也相对较小,适合于对点状或运动目标进行精确轰炸。在对海上的舰艇进行打击时,由于舰船体积总的来说都不大,显然俯冲轰炸要比水平轰炸更加有效,这也是为什么舰载机大都采用俯冲轰炸的原因所在。

俯冲轰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二战早期时,一般仍然认为对舰船最有效的方式是鱼雷,因为鱼雷装药量大,加上攻击的部位主要是对方舰艇吃水线附近,容易使敌舰迅速丧失战斗力。因此在美军一开始的战术中,都是使用俯冲轰炸机为鱼雷轰炸机打掩护或指示目标,主攻任务是由鱼雷轰炸机完成的。但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的鱼雷轰炸机由于多种原因,像飞机性能不佳、战术配合不当、鱼雷质量不过关、飞行员训练不足等等,结果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惨重。前几个波次的41架鱼雷轰炸机,仅有数架取得了发射鱼雷的机会,自身损失却高达35架,战损率达到惊人的90%。

TBD“蹂躏者”鱼雷轰炸机

三、SBD

SBD从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中途岛作战期间主要是SBD-3型。

和鱼雷轰炸机必须从低空发动攻击不同,SBD俯冲轰炸机一般从高空开始俯冲,投弹后迅速拉起并高速脱离战场。在这个过程中,飞机的机体结构和飞行员都要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对俯冲轰炸机来说,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一个是机翼的材料和结构,首先就是要能承受大过载,同时也不能过于加强结构导致机身增重;另一个是俯冲时的稳定性,要能够保证飞行员瞄准投弹的需要。SBD俯冲轰炸机在这两个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像为了保证机翼强度,使用了蜂窝结构,为此甚至牺牲了机翼折叠的功能;而为了保证俯冲时的稳定性,SBD在正常的襟翼位置,设置了中间有许多圆孔的上下对开襟翼,进一步提高了高速下俯冲稳定性。

SBD的俯冲襟翼

SBD可以在机腹下挂载一枚不超过 1600 磅(726 千克)的重磅炸弹和每侧机翼下的各一枚 100 磅(45 千克)炸弹或深水炸弹,机头有一挺固定向前射击的机枪,另有一挺双联装机枪装在后座飞行员身后的活动架上,由后座无线电/射击员操纵向后射击。为了避免机腹炸弹投放后由于气流扰动等原因误碰到飞机本身,这枚炸弹采用了一个特殊的“A”字型架,以半埋式挂在机腹下方,这样当炸弹投放时,这个A型架会保证炸弹离开飞机时已经离开机身一段距离。SBD也有多个改型,中途岛海战爆发时参战的主要是SBD-3型,采用了R-1820-52发动机、总容量为984升的自封式油箱、飞行员防弹和防弹玻璃,最大飞行速度约407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200千米。

其实从飞机的各项性能来说,SBD只能说中规中矩,并没有十分出色之处,由于轰炸机本身机体较重、机动性较差,如果在空中遇上零战这样的高机动性战斗机,自然也是凶多吉少。因此SBD在中途岛的成功,很难说是实力使然,而是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当然,参战的美军飞行员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更是不可或缺。

SBD投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海战

珊瑚海海战后,美军太平洋舰队通过各种手段得知日军即将发动一次堪比珍珠港的大规模行动,目标代号为“AF”,至于AF的具体地点,情报机关认为是中途岛,但却并没有确切证据。为此美军情报机关指示中途岛驻军用明码发出一封“中途岛海水淡化设备损坏”的电报,随即又破译了日军发出的要求前往“AF”的舰队要多带淡水的电报,由此间接证明了“AF”即为中途岛。

作为偷袭的一方,中途岛海战仍然由日方首先发起进攻。所不同的是,由于及时破译了日军的计划和攻击目标,因此这一次美军是近乎以“守株待兔”的姿态来迎接日军。但美军的任务仍然不轻松,他们只拥有3艘航母,其中一艘还是在珊瑚海海战中受了伤紧急修复的。他们要面对的,首先是南云忠一率领的第一航空母舰部队,包括4艘重型航空母舰,搭载飞机250余架,以及2艘战列舰、2艘重型巡洋舰和一队担负护航任务的驱逐舰;随后还有山本五十六亲自率领的几乎整个日本海军舰队。不过由于美军提前知悉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因而可以最大限度集中兵力,全部可用于中途岛方向的飞机达到354架,相比之下南云的航母舰队一共只有各种飞机261架,美军在战机数量上反而占了优势。

准备起飞的SBD机群

在后来的实际战斗中,美军首先起飞的就是SBD俯冲轰炸机,但首先到达日本舰队上空的反而是TBD鱼雷轰炸机。TBD服役于1937年,到中途岛海战时,其性能已经十分落后,并且要构成发射鱼雷的条件却十分苛刻:飞行员首先必须目测目标的大小,速度和距离,将观察所得输入瞄准具下方的MK.24型鱼雷投放控制器中。然后将目标套入瞄准具里,保持直线飞行,期间要求飞机保持约100英尺的飞行高度,速度必须控制在120英里以内,直至飞到鱼雷投放控制器通过反馈数据所给定的投放点投下鱼雷为止。在此之前,TBD还要首先突破日本舰队距航母十二至十五英里的外层防御圈及六英里的内层防御圈。此外还有空中的零式战斗机。但也正是先期抵达的TBD的攻击,将日军用于舰队防空的零式战斗机全部吸引到低空,为从高空俯冲而下的SBD创造了攻击条件。

美军的SBD能够找到日军舰队本身就是一种运气。当时一艘美军潜艇“鹦鹉螺”号突入了日军航母编队,为解决这艘潜艇,日军命令一艘驱逐舰与“鹦鹉螺”号周旋,这艘驱逐舰完成任务后全速追赶舰队的过程中,“不幸”被空中寻找日军舰队的美军SBD机群发现,并随着航迹找到了日军的航母编队。而当美军的SBD抵达日军舰队上空时,日军的飞机正在低空追逐TBD。在SBD的轮番攻击下,仅第一个波次,日军“加贺”、“苍龙”、“赤诚”三艘航母相继中弹。由于此时日军航母正在为舰载机进行加油和换装弹药的工作,美军投掷的炸弹恰好引爆了这些油料和弹药,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损伤,三艘航母当即失去了战斗力,其中“赤诚”号仅被命中一枚炸弹就因连续爆炸彻底炸毁。

躲过第一波次攻击的日军“飞龙”号也难逃一劫。在美军SBD返航后,“飞龙”号集中了还能起飞的飞机对美军舰队发动了两个波次的反击,但这也招来了美军的猛烈反击,从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0架SBD俯冲轰炸机攻击了“飞龙”号,并命中4枚炸弹,“飞龙”号于第二天清晨被日军的驱逐舰发射鱼雷自行击沉。但“飞龙”号的最后两波攻击都落在了美军“约克城”号头上,“约克城”号先后被命中3颗炸弹和2条鱼雷,后来在被拖往母港的途中又被日军潜艇命中2条鱼雷,最终沉没。失去了四艘航母之后,一向被称为“赌徒”的山本五十六并没有选择孤注一掷、集中作部舰只向中途岛发动攻击,而是选择退出了战场。中途岛海战也因此以美军的全胜而告终。

五、后来

中途岛海战后,TBD鱼雷轰炸机很快都退出了一线部队,被更新式的TBF鱼雷轰炸机取代,而SBD的各种改型则一直服役到1944年。实际上当时的俯冲轰炸机,其作战任务和特点与后来的攻击机非常接近,二战结束后没多久,俯冲轰炸机、轻型轰炸机这些机种,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类攻击机。这几年,有人驾驶攻击机的作战任务,被武装直升机、无人攻击机、多功能战斗机等等取代了不少,但从最近几场局部战争来看,苏-25、A-10这类专门的攻击机/强击机仍然体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未来何去何从,恐怕还要看战争面貌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