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过去数年来,随着产业脱贫、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打造县域经济成为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县城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对乡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兴的乡村产业体系中,农民不应再成为旁观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受访者供图

乡村产业不是以前的乡镇企业

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壁垒逐渐打破,城乡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县城都是重要的连接点。梅旭荣说,“县城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它兼具二者的特点,这使它成为城乡融合的核心节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县域经济,也正好处在城乡统筹的核心位置上。过去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中,城市是发展的中心,资源配置往往向城市集中。而在未来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县域就成为城乡之间的结合点,县域经济不活,乡村振兴就很难实现”。

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否意味着,乡村也会逐渐工业化?梅旭荣对此解释,“打造乡村产业体系,是一次乡村再工业化的过程。但这个再工业化,和之前那种乡镇企业发展的模式不同,以前的乡镇企业,是以工业为主体发展产业,这一次则主要在打造农业及相关的产业体系,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融为一体,唯有如此,农民才能真正参与进来,产业发展的利益。”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农民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梅旭荣说,“农村改革发展,是具有包容性的,新兴的乡村产业体系中,农民不应再成为旁观者。县域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它既连接城市,也可以下沉到乡村,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把农民尽快变成新型农民,真正参与进来,进而分享收益”。

要重视防范粮食生产隐性风险

粮食是生存的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人吃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种业和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梅旭荣说,“在耕地方面,还有一些隐性风险需要重视和防范。比如土地撂荒问题。再如耕地培育的问题,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地方耕层太浅,机器下不去的问题,肥力流失、土地变薄等,也一直都是耕地保护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强土地基础地力的培育,在未来或许需要更多的重视和努力”。

近几年来,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梅旭荣说,“当前正处在自然环境变化的节点,过去十多年来,气候环境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风险较小的周期中,2020年开始,自然灾害显现出高发的趋势,这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灾害防控的问题,以此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

种质资源是“国之重器”

在种业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对此,梅旭荣解释,“种业翻身仗的核心在于自主品种。而要提高作物品种自助率,种质资源又是其中的核心。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核心。种质资源是种业的最先一公里,是大国农业的基础,是国之重器”。

据了解,我国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种质资源达到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同时,目前在建的新种质库,设计保存量将达到150万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作物种质库。但同时,在动物种质、微生物种质的保存方面,还有薄弱环节。梅旭荣介绍,“目前,动物种质库已经开始计划,但如何加快和完善,仍需更多思考。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动物种质资源的活体保种,许多畜禽种质资源非常珍贵,但本身又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怎样才能长期保存下去?这可能需要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微生物种质资源同样重要,梅旭荣说,“微生物的活动,贯穿着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发酵、土壤培肥、生物防治乃至育种等,各种不同功能需要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断育成更合适更高效的微生物,这也需要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基础。但目前这方面的保存还很分散,很薄弱,是短板中的短板”。

作物、畜禽、微生物,三大领域的种质资源,在农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搜集和保存之后,还要在种质资源中挖掘到更多更好的功能基因,以进一步促进育种等多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梅旭荣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