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估计很多家长都是过不踏实的。节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学区房价格又迎来了一轮疯涨,单价二、三十万一平的比比皆是。

除了价格奇高,学区房还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怪象。比如去年4月30日,北京西城区出台政策,自2020年7月31日后在西城区购房将全部以“多校划片”的方式入选,结果出现一天卖出十套千万学区房的场景,被称为“最后的疯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我生活的这六七八九线城市,学区房价格到不了这离谱的高位。但相比之下,几所公认好学校的学区房,相比其他地段的同面积、同户型的房子,单价多个1000+还是很正常的。

“为了孩子,得提前考虑,要不然后面想买都买不到,也买不起”。

身边的几个朋友,都是90后,都是在谈恋爱还没结婚,更别提有小孩了,但买房的时候,都把学区这个因素放进去考虑。

最近看了个杂志上的文章,标题叫《我手握千万,却难买北京一套学区房》,这个现象的背后,得是多焦虑,多无奈了。

随着中小学“公民同招”政策在更多地方的落地,私立学校也将加入就近摇号之后呢,可以预见到,很多城市的学区房又将上涨了。

学区房是伴随着就近入学政策出现的一个产物,通俗来说,就是根据房子来确定孩子的入学资格。房子在哪,就在哪入学,看似公平(其实总得也还是公平的)的背后,其实又隐含着买房入学的不公平。买好学校学区里的房子,上学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当把上学资格和房子挂钩后,学区房哪有不涨的道理?在学区房这问题上,地产商才是最大的赢家。所以我都在想,这政策是地产商想出来然后积极建议推广的吧。

那这万恶的学区房之痛,真的就没办法破解吗?

其实破题实践是一直在进行着的,只不过是越破解房价反越高。为了遏制学区房房价疯涨的情况,不少地方废除了“一房对一校”的做法,改为多校划片。

这招相对平稳了点学区房房价,不过这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学区范围内的房子价格变动相对平衡。但这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我的是这个价钱,凭什么和那个小区的业主一样,都有机会把孩子送到同一个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配套划片政策,就得禁止公办学校自行挑选生源,要不然这不就成空话了。于是,在很多地方,一些民办私立学校就提前选走了优质生源,让公办学校没得挑了,最后出现了“公退民进”的现象。

那长此以往,这还能忍吗?

所以,现在又出台了公民同招的政策。就是说,即使是民办学校,也要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与公办学校一样,拿来划片、摇号招生。如此一来,直接花钱上私立学校这条路就被堵上了,上学还是得看房子了。于是乎,学区房又一次上涨。

说了这么多,现在讨论有啥办法解决这个万恶的学区房之痛。

其实,不管是用钱择校还是用房子择校还是用摇号的运气择校,我们都没办法不用一个东西来衡量入学资格。那既然能给钱机会(其实买房子还不就是钱的事情),为何不能给成绩一个机会?

目前,保证所有的孩子拥有基本的入学权利,是已经做到了。即使是农村地区,也都有教学点。学区房的存在,归根结底就是几所优质学校的入学机会的竞争。

在保证所有孩子入学机会的划片入学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放出一定名额,通过考试来决定入学资格。小学可以,初中一样也可以。即使我家庭条件不太好,买不起城里最好学校的学区房,但我的孩子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个最好学校的入学机会。

有人会说,通过考试来择校,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了。那我想问一句,现在用学区房来择校,难道应试教育就彻底消失了?相比用钱择校,我想用成绩择校还更公平、更大众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