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全文5224字,阅读约12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徐湖

湖州历来出产观赏石,大者,藏于山中,可让游人欣赏;或在建造园林中,建于假山,或叠、或卧、或立;小者,可置于博古架、书案前观赏、把玩。因此,历来受到玩石者的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竹瘦石盆景

据许多志书介绍,观赏石因质地不同而有许多品种。

譬如,安吉县在唐朝武德年间曾改名桃州,就因为在境内出产桃花石。诗僧皎然送安吉康丞诗中写到:“君吏桃州尚奇迹,桃州采得桃花石。”可见,桃花石为当时所看重。安吉县还有“崑山”,又名玉磬山,出玉石。颜真卿在《石柱记》中记道:“梁僧昙谛,吴兴人,居故鄣崑山,每夜闻有声,寻其发声之所,得玉磬,因以为名。”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长兴县有佛子山,山上常有白光,人谓有金宝,掘之得石佛子,山因而名。境内还有巧石山,怪石林立,玲珑戌削略如湖石。还有洞口山,怪石㟏岈,幽深无际,洞中有石床、石龟。

孝丰县有龙潭山,山中有石巷,左右夹以峭壁。潭上有大石环,瀑从环中出,有石桥,天然玉琢,如天台。有金鸡石,夜半日初起,有鸡时鸣。又有解石岩,石裂如锯。还有石屋,内有支机石。从山顶行二里许,两山如股,有大石梁跨其上,不由人力,尤为奇观。

德清县有石壁山,巨石直下如削。

武康县有羊没山,山中有石似羊。还有金山、赭石山。据晋代张玄之编纂的《吴兴山㠊名》中介绍:“金山上,石悉作丹绛之色,夜照数里不假烛,以其光彩类金而名焉。”赭石山:“山有赭石,望之赫然,游者若升绛霄也。”

湖州城南岘山亦有盘陀石,石势坦夷,可坐百人,“盘陀小憇”是“岘山八景”之一。岘山还出玛瑙石,有著名的“玛瑙坡”,明代张睿卿《岘山志》中记道:“玛瑙坡在窪尊亭西,以其石纹如玛瑙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苍弁野山坡

在众多观赏石中,最著名的当数位于太湖边的湖州弁(卞)山出产的各种石头以及长年经太湖水浸淫而成的太湖石。

太湖石非湖州特有,江苏太湖洞庭西山、宜兴一带均有出产,但湖州的胜过别处。明代文人徐献忠在《吴兴掌故集》中记道:“吴兴北联洞庭,多奇花石,而弁山所出类亦奇秀,故四远为山者多取之,今概名为太湖石。”

在南朝•宋•山谦之撰的《吴兴志》中写道:“卞山下有石穴,晋太守王惠执炬入数步,渐深阔,见钟乳。惠入采之,犹有乳床并石兽存。”“卞山洞中有石似玉,时谓之瑶琨石。”

弁山还出香石,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卞山在湖州,山下有无价香。有老母拾得一大石,光彩可玩。偶坠火中,异香闻于远近,收而宝之,每投火中,异香如初。”

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大率近湖之山,石多玲珑。卞山有大小玲珑山,石皆中空,若雕镌而成者石林在焉……”

由于弁山出奇石,爱石者接踵而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他们在欣赏了奇石之后,在石上纷纷刻字留念,在明代天启董斯张编纂的《吴兴备志》中记道,弁山“石上皆有李唐游人题字,自颜鲁公而下悉署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名人题字或隐于草莽荆棘间,无从寻觅;或已漫漶而模糊不清。据有关资料介绍,弁山上还留存有唐代湖州刺史杜牧:“前湖州刺史杜牧大中五年八月八日来”以及名人葛鲁卿、林彦政、刘无言、莫彦平、叶少蕴等名人的题字。

弁山不但招徕了众多游人,更有人钟情于奇石,隐居在山中,著名者当数宋代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的叶梦得。他在弁山大阳坞建造住宅,建堂、建轩、建庑、建亭、凿池,而“堂后有石环立,最为殊胜”,故号称“石林精舍”。

而与弁山奇石媲美的是太湖石。在历史上,现在江苏的大雷山、小雷山曾属于湖州管辖,所以,在宋嘉泰《吴兴志》中记道:“洞庭大雷、小雷两山多美石,奇巧者以供玩好,有声极清,可以磬者。”

据科普知识介绍,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经过天长日久的水侵土蚀后慢慢形成的,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产于河湖中,干石是由酸性红壤的侵蚀变成,表面及内部出现了许多漏洞、皱纹等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太湖石之美,美在皱、漏、瘦、透,因此,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和喜欢。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太湖石十分赞美,他认为太湖石为世上第一奇石和玩石。他在《太湖石记》一文中,对各种形状的太湖石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覙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据有关史料记载,玩赏奇石始于五代后晋,不过那时玩赏的人是达官贵族,文人雅士,到了唐代才开始盛行,此后,一直延续至今。在湖州的历史上,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采石建造园林。一次发生在北宋时的艮岳之役,一次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湖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弁阳太湖石

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造大型宫苑,大肆搜刮民间奇花异石,时称“艮岳之役”。湖州与苏州一样,首当其冲,无数的太湖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开封,史称“花石纲”。南宋著名词人,长期寓居湖州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道:“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宣(政)和艮岳,始兴大役。”可见,采运太湖石规模之大。

当时,朝廷为了显示对太湖石的重视和青睐,对那些大峰特秀者,不但封以侯爵或赐以金带,还绘成图谱广为流传。因此,为了不使这些贵重、高大的奇石受到损失,运石之日,竟然是“破屋决墙而出。”而要运输这些庞然大物又很不容易,湖州的工匠们突发奇想,他们先用泥土填满太湖石的缝隙、空洞,再用麻筋和泥裹成一个大圆球,待泥土晒干后,再用棍撬绳牵装上车船,到了目的地,经水冲洗后就露出了原貌,完好无损。可见湖州的先人是十分聪明的。

太湖石在运输过程中,又是大船舶载,千百人拉纤,沿途受阻,断桥毁城,斫山斩石,耗财无数,沿途百姓怨声载道,不绝于耳。

艮岳之役至宣和四年(1122年)才告结束,前后历时5年。其间,湖州不知道有多少太湖石被开采、挖撬,又有多少湖州的先民经受了劳命伤财的痛苦。

还有一次是在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发生了“靖康之难”,宋宗室被迫南迁,在杭州临安建都城。一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知道湖州与临安相距不远,又是山水清远,风景秀丽,少有涉及兵患之事,是自汉代以来,一直是避乱者选居的风水宝地。同时,又考虑到自己的幽寂之思和为自己致仕、身后之计,于是,他们就在湖州城内外置地建宅,大兴土木。据明代文人徐献忠在《吴兴掌故集》中记到,当时湖州城内外私家名园就达40余座之多,其中,赵氏的皇亲国戚就有17座,“几与洛中相并”,可谓盛极一时。

这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庭园从规模上、建筑上、布局上要高于别人,他们不惜重金,购地凿池,引河导水,购置各种观赏石、奇花异木装点其中,还相互争奇斗异,一时成为时尚。

他们还给那些假山石起了各种雅名,什么鹤峙、玉笋、沁雪、乖云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名石已不见经传了。

湖州赵孟頫莲花峰

然而,有名的玩石者还大有人在。元代时,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能诗善文,懂经济,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的赵孟頫在购置莲花庄时,除了花草树木,亦不惜重金购得大量观赏石,以装点其中。现在,我们还能在潜园里看到一尊高3.8米,似初放的莲花形太湖石,上面有篆体“莲花峰”三字,相传为赵孟頫手迹,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明代时,湖州南浔人,先后任右春坊右中允、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的董份,当他得知在宋代“艮岳之役”时遇到风浪,落入太湖里的一尊名石时,不惜花费巨资,派人打捞上岸,千辛万苦运到南浔,后又将五尊奇石在嫁女时,作为嫁妆送给了苏州籍女婿徐泰时。徐泰时在苏州建造东园(今留园)时,请当时的叠石高手周时臣叠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并将在太湖里打捞起来的奇石冠以“瑞云峰”。如今,这尊有名的太湖石被保留在苏州市第十中学内,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湖州德清人,清代经学大师、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俞樾寓居苏州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建造“曲园”,在园内叠石作假山,有蜿蜒的山洞,容人进出,并开有小门,与内宅相通,可谓独具匠心。

南浔藏书楼啸石

在湖州南浔,民国时巨富、藏书家、刻书家的刘承干购得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一尊高约2米的奇石,置于小莲庄内。此石形似虎踞,石腹上有一小孔,吹之声如虎啸,故被称为“虎啸石”,上面还有阮元题刻的“啸石”隶书二字。

同样在南浔,实业家、藏书家的张石铭,在不惜花费巨资建造豪宅和适园时,他购得两尊著名的奇石,一尊高1米有余,形似苍鹰展翅欲飞,模样生动逼真,被称为“鹰石”;一尊形似美人照镜而冠于“美人照镜石”。可惜的是,适园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寇炸毁,从此,那尊奇石就不知下落了。无独有偶,吴兴晟舍也有一座明代凌氏“美人峰”奇石,解放后被征运至杭州西湖的园林中珍存,结局算是比较幸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湖州弁山的东北支峰黄龙山上,有一个天然的竖洞——黄龙洞。相传,梁贞明二年(916年),一条黄龙从山底腾空而起,随着一阵山崩地裂的巨响,留下了一个直径10丈许,深150尺的竖洞,洞穴岩石“随龙势倾翻,歴録飞空,架竖离奇”。

1100多年来,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不但在民间代代口传,而且,还记录在湖州的一些地方史书里。

来到黄龙洞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刻“黄龙洞”三个遒劲的大字,史传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手笔。旁边还有一些石刻,据清乾隆时刊印,由湖州乌程文人姜虬绿所纂的《金井志》中记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苏东坡当副手、湖州通判代知州事的祖无颇及杨景略、彭敏行、陈师锡,宋代著名的画家周弼和高僧空相、守辉,南宋时,官至刑部尚书的程公许,曾任湖州知府,后官至兵部尚书的刘天和以及明崇祯时的湖州文人毕星、闵君常、罗粲如、李素如;清乾隆时的潘笠亭、潘散晆……他们在游历黄龙洞后,都留下了石刻。然而,因年代久远,有些还能辨别,有些已漫漶不清,而有些已荡然无存。他们的题字,我们只能在有关的史书中找到原文了。

传说,那条腾空而起的黄龙,平时蛰伏在洞里,每当遇到干旱或洪涝,只要到黄龙洞向黄龙烧香祈祷,往往灵验。在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洞的西面建起了“龙神庙”,元丰三年(1080年)赐额“显利侯”。有了庙宇,便有了隆重的祭拜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是民间传说的分龙日。那天,湖州地方上的大小官员都要到龙神庙祭拜,可以想象规模巨大,场面隆重。在这些官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名人,自宋至清代,据案可查的有孙觉、苏东坡、李常、王十朋、吴绮……还有历代一些著名的儒官和文人雅士,如秦观、赵孟頫、张羽、刘麟、顾应祥、徐献忠、唐枢、李令晳、陆心源、钮福皆……他们都曾涉足过黄龙山,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文。

黄龙洞周围不但有题名石刻,还有美丽的风景,有丈人峰、灵威峰、龙睛石、游云壁、崩崖、寓仙岩、秘岩、丹宝、飞宝、螘旋室、云簷、千尺柱。山南有雨花屏、通仙巷、说法坛、镇衣石、不涸源、一线泉、鹤粮田。文人姜虬绿分别把这些景致冠于“洞山八景”和“金井八景”,从而,让后人得于一窥。

在黄龙山上,还有一个天然的大型溶洞,这个溶洞在1966年被人们发现,称为“黄龙宫”,一时轰动湖城。

黄龙宫内有一个巨大的石室,悬挂着、生长着长长短短、粗细不一的钟乳石,敲之,便发出叮叮咚咚悦耳的天籁之声。后来,随着黄龙宫的名声大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派摄制组来湖州,摄制了纪录片《响石》。那时,人们还只能与收音机为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人民广播电台都播放过这响石音乐,记得有“东方红”“紫竹调”“钟鼓齐鸣”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报也都作了宣传报道。

吴湖帆绘瑞云峰(局部)

许多年前,笔者到苏州游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游览狮子林时,在花厅前的一个天井中见到的一幅巧图,当我一眼看到这幅图案时,心情就难以平静。

这是怎样一幅震撼人心的巧图呀!只见:地面铺满了金钱的图案,上面还有一块据说是诞生于亿万年前,经大自然风化雨浸而形成的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这纯自然的太湖石形如螃蟹,见它挥舞双钳,横行在金钱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夺人眼目。

据史书介绍,狮子林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为僧人居所,故在建院时就离不开佛道,以便让僧人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敲响心中的木鱼。这幅巧图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提醒世人不要像螃蟹那样游手好闲、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祸国殃民;那满地的散发出铜臭的“金钱”被人踩踏,是劝世人莫要见钱眼开,莫贪不义之财!

现今,湖州民间玩石者不乏有人。笔者认识一位玩石的朋友,他告诉我:“觅石可以健身,赏石可以益智,藏石可以纳福,玩石可以悦心。”只是因现在居住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只能玩赏小、巧、精、怪的奇石。我想,有关部门如能牵线搭桥,举办民间奇石展,让广大市民一睹奇石的别样风姿,不但能使人了解奇石知识,陶冶情操,亦能继承和发扬湖州悠久的奇石文化历史,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潘美馨

编辑:柯佳琪

湖 图

梅林倩影

摄于长兴东方梅园

摄影:石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