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是以诗赋为主的,所以,在初唐、盛唐这段承平时期,只要诗写得好的文人,基本都能踏上仕途,混个官做做。便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李白、一生颠沛的杜甫,也曾有过一段为官生涯。

但是,有一个诗人例外。

这位诗人,是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偶像,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他就是孟浩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诗中有两句诗,是真正的妇孺皆知,一句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还有一句便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延续了陶渊明、谢灵运那种冲淡自然的诗歌风格,一扫初唐宫体诗的靡靡之音,为开元诗坛吹入了一股清风。后世将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虽然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高于孟浩然,但在唐朝的山水田园派,孟浩然依旧是“带头大哥”,是王维的先驱者。

能够写出优秀的山水田园诗,其作者定然是冲虚淡泊的,像陶渊明隐居九江南山,王维隐居终南山,心向往尘外、身贴近自然。孟浩然后半生也一直过着隐逸的生活,所以诗中有隐逸淡泊的气息。

如今也有许多写田园诗的,然而多是徒有其形,不具其神。

其实年轻的孟浩然,也曾有入仕报国的志向。大约在25-35岁的这十年中,孟浩然辞家远行,干谒名流高官,希望能够进入仕途。这也是唐朝比较常见的入仕方法之一,李白、杜甫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这种求仕的心理,从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体现得非常明显。只是干谒之路并不顺利,孟浩然一直没能实现入仕的愿望。于是他换了一条路。

开元十五年,38岁的孟浩然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只是这次科举他落第了。不过他没有灰心,继续在长安干谒。这段时间,他认识了王维,王维对他十分钦慕,还为他画像,两人结为忘年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孟浩然还认识了名相张说,张说对他十分赏识。据说孟浩然参加科举因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而名动长安,即便科举落第,通过王维、张说、张九龄,他也应该能够混个官做。

可孟浩然因为一首诗坏事了。

张说向唐玄宗举荐孟浩然,于是玄宗召孟浩然进宫,让他诵读一首自己的代表作品。孟浩然吟诵了一首五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是孟浩然科举落第后写的,他自负才学过人,可是科举失败,心中失落可想而知。

首联的意思是说,不想在宫门前陈述自己的怀才不遇,还是回到终南山,到那间简陋的茅草房子中,过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吧。

颔联则是说自己没有才能,所以贤明的君主将自己舍弃了。身份低微,又贫苦多病,所以以往的好朋友都与我疏远了。

如今年华渐渐逝去,青春不再,顾镜自览,丝丝白发,仿佛在催人老去。即将来临的春天,则似乎在逼迫年岁终尽。人从少到老,自然界的春秋更替,都是随着时间有定数的,但诗人一个“催”,一个“逼”,让光阴岁月有紧迫感。

心中愁绪万千,难以入眠,望着窗外松树梢挂着的那轮明月,只觉空虚孤寂。是夜之空虚,也是心中空虚。这是报国无门的惆怅无奈。

诗,的确是好诗。但孟浩然诗中的怨怪之情,溢于言表,而怨怪的对象,自然是朝廷和唐玄宗。唐玄宗听完之后,面色不快,问道:“怎么不吟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朝廷长期为官的,都是揣摩人心的高手,见到唐玄宗面有不快,于是孟浩然的仕途基本也就断绝了。

关于孟浩然的这个故事,有说是李白举荐的孟浩然。也有说是王维将孟浩然私自带进了宫,碰巧遇到了唐玄宗。另外还有李元绂举荐的版本。

无论孟浩然是谁举荐的,他到底还是终身未仕。开元二十八年,北归的王昌龄路过襄阳,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极为开心,不顾身上毒疮未愈,杀鹅摆酒招待王昌龄,结果因此毒疮发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