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稻盛和夫的《活着》《干法》,但我也愿意把稻盛和夫的《心》推荐给大家,,因为我发现这本书触及他一生成功幸福的那些“法”背后承载着的“道”,我认为,稻盛先生用他这本现代版的《传习录》,与王阳明完成了隔空的“心学”对话。
——樊登

01.儒家圣人与经营之圣

王阳明12岁的时候,便立下了“学圣贤”、“做圣人”的志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寻道”之路,曾经学前人为了“格物”而思劳成疾,后来因为得罪大太监刘瑾而被贬到贵州龙场,在在这蛮荒之地,他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

也就是说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要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天下的事与理都在内心,不在心外。

龙场的这次悟道,使王阳明开始了顺遂的一生,“心学”也使王阳明成为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五百年后的今天,日本成功企业家稻盛和夫也认为:比起科学技术,比起经营战略,人心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企业经营中,稻盛和夫提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口号,贯彻“以心为本”的方针,靠着这样的理念,稻盛和夫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在暮年又让濒临破产的日航起死回生,他也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

“商业之圣”与王阳明的“圣贤”之路一样,也有过痛苦艰难,对于每一个人生的阶段,他都在反思,都在追问,他把这些思想、感悟凝练成书,他的《活法》、《干法》等书在日本的发行量已经超过130万册,这些书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本,成了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2019年,耄耋之年的稻盛和夫又把收官之作——《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以下简称为《心》)献给读者,他在书中向世人发出郑重的嘱托:只要凭着利他之心、感谢之心、谦虚之心、知足之心、强韧之心、上进之心、乐观之心,坚持贯彻正道,时刻培养美好心根,积极实践,人人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与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想看看天堂与地狱的模样。于是,天使就就先带他去了地狱,地狱有一个很大的餐厅,放着一张很大的餐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珍馐佳肴,但坐在桌边的人都满面愁容,面黄肌瘦。原来他们手中的筷子都有一米多长,就因为这双长筷子,每个人用尽方法,食物怎么也送不到自己嘴里。

天堂的摆设与地狱一模一样,每个人使用的筷子也是同样长,只不过每个人夹到食物,都送到对方口中,所以这儿的每个人都的脸上都是愉悦的笑容。

故事就这样简简单单的给我们画出一个天堂与地狱的形象:为他人着想的是天堂,一心为自己的是地狱。

这也是稻盛和夫在生活中和经商的过程中发现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也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把“利己之心”变成了“利他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稻盛和夫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经也是一个“倒霉孩子”,他的叔叔婶婶都死于肺结核,他怕被感染,每次从病人的房间前面经过的时候,都要捏着鼻子,可他偏偏得了肺结核,照顾病人的父亲却安然无恙;他的升学之路也不顺畅,考初中考了两次,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就职考试也不顺利,一连串的不如意让稻盛和夫对生活充满怨气。

但随着“为什么是我如此倒霉?”的反问反思中,他慢慢明白了“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

稻盛和夫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的生意,为了解决家人生活的困窘,他出去推销父亲印制的购物袋,这是他那段时间最顺利、最成功的事情,他发现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从自己的利益而出发,而“纸袋行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出于帮扶家计、守护家人的目的。

稻盛和夫在27岁的时候创办了第一家公司——京瓷株式会社,期间有十多名工人要集体辞职,在与工人促膝长谈的过程中,他领悟到办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小家,也不仅仅是为了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而是为了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上两方面的幸福。把公司存在的意义从“利己”转变成“利他”以后,获得了员工的认同,得到了员工不惜一切的协助,京瓷才得以飞速发展。

再后来接管日航这个烂摊子,稻盛和夫意识这项工作的意义:一是为了日本经济的重建,二是为了留任的员工,三是为了国民的便利,就本着这三条善意的动机,稻盛和夫用了两年半功夫让日航再次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自己的每一次成功,稻盛和夫说:仅仅是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我周围的境况便焕然一新。

人生就是如此,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生活,有利他之心的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利己之心的人会把它经营成地狱。

想要成功圆满的人生,就应该是培育一颗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努力的“善良之心”。

03.“修”出自己完满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但这种修行不是单纯意义上去过一种佛性的生活。稻盛和夫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中总结了出六条修行方法,也就是从六个方面做出努力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他把这六条准则称为“六项精进”。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三.要每天反省

四.活着,就要感谢

五.积善行,思利他

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稻盛和夫眼里,利他之心是建立“成功大厦”的地基,那么,再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抑制成功后的傲慢心、坚持复盘反省、学会感恩、以理性抑制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在这样的坚持修行之下,事业肯定能成功,人生就能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用回馈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稻盛和夫说:财富绝不是我个人的私有物,不过是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东西,所以,他创立了京都奖,将自己意外获得的财富回馈给社会。

同样的,他积累的经营经验也回馈给了年轻的经营者们,这就是他创办的“盛和塾”。

“盛和塾”最初叫“盛友塾”,是日本京都的一部分青年企业家自发组织的,他们希望稻盛和夫向他们传授经营之道,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学习“稻盛经营学”的学习平台。

这个传授经营哲学和具体经营方法的学习平台,被稻盛和夫称为“道场”,盛和塾的活动,始终是义务举办的,他亦像完人王阳明一样,把自己一生所得所悟,无私的传授给后来者。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盛和塾自1983年成立以来,截止到2019年底,已经发展到104个分塾,塾生超过15000名,在中国,就有超过8000人长期在盛和塾这个平台学习。盛和塾成立30多年来,其中有100多名塾生,他们的企业已经先后上市。

这样“牛”的一个平台,这样一个“牛”人,自然有很多追随者,华为总裁任正非对稻盛和夫一直非常崇敬,他将稻盛和夫的哲学理念搬运到华为,用来激励员工;马云也说向稻盛和夫请教以后,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大师季羡林先生也说:稻盛和夫是企业家兼哲学家第一人

要我说,稻盛和夫一直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一生都在寻求心中的那个“真我”,终于发现“人生的一切始于心、终于心”,这也是《心》这本书的中心理念。

有人评价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把它用在战争中就成了一个军事家,把它用在政治上就成了一流的政客。稻盛和夫的《心》一书也一样,这本书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也适用于生活、家庭中。

“改心就可以改命”,是稻盛和夫一生体悟出来的人生哲学,他的一生,就是普通人通过“改心”走向成圣成贤之路、收获美满人生的范本。

读读《心》这本书,坚持去执行书中的理念,你也可以收获成功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