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渊,浙江湖州一家物流设备制造公司的机修工,作为过年留工的工人,今天他领到了公司的新年奖励。

出来打工十多年,今年是他第一次没有回安徽老家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方设法留人,既是出于防疫的考虑,更因为企业实在缺人。常渊供职的德马科技,出口规模在湖州全市排名前三。去年年初还曾一度全面停工,没想到,没多久"意外"却发生了。

湖州德马科技有限公司CEO卓序告诉记者,因为疫情,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全球,网购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不少,主营物流设备的德马科技,如今海外订单供不应求。

德马科技的外贸订单逆势上扬,去年增长近30%,还在6月完成了科创版上市,而它只是中国外贸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显示,全国进出口从去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

不过,梦寐以求的"爆单"带来的却不仅仅只是幸福。

卓序告诉记者,如今劳动力是会越来越紧张,大家过年回乡的话,复工还需要隔离,影响会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订单涨工人缺,一年一度的"用工荒"在这个春节里显得尤为剧烈。

尚合德,苏州吴江一家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临近年关,当地的各大外贸企业都面临工人短缺,最近他每天都忙着帮企业联系用工。

尚合德今天联系的这家企业,是吴江规模最大的外贸企业之一,为苹果、戴尔、惠普等外企生产计算机配套电子元件,员工总数近万人。

尽管企业过年为留守员工准备了各种奖励,甚至还有抽奖送汽车,但仍然难以解决用工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企业所在的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十。

在这个传统的制造业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用工短缺。根据当地政策,年后返回的工人需提供核酸检测报告,因此许多工人开始选择在家附近就业。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看来,大概在2010年前后,我国劳动力就进入到一个拐点,年轻劳动力严重不足。

如果要找到合适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话,那么你要付出更多的这个代价。所以工资在上升,上升速度非常快。

统计显示,长期以来,占据全国外贸出口近四成的长三角,外贸企业的用工缺口普遍都在10%以上,多的甚至要到30%。不久前,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则表明,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在内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更为巨大,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江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铮介绍,春节期间吴江也出台了政策,留在吴江过年的外地员工,组织他们开展技能培训,每培训一人给企业300元补贴,把员工尽量是留在企业,也能缓解缺工的一些压力。

事实上,劳动力缺失还只是中国外贸企业隐忧的"冰山一角"。全球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是让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

张华,浙江野牛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一家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外贸订单占比在九成以上。海外疫情肆虐,外国竞争对手停工,企业外贸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下半年。

张华告诉记者,去年一年销售额增长大概在20%左右。因为海外疫情,比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竞争对手,生产产能都存在问题。

然而火爆的订单,却把企业推向了一个更大的危机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外贸企业和货运代理们急得团团转,不仅因为找箱难,更因为运价也在持续上涨。

近洋的涨了三倍,欧洲涨了六倍,美洲那里基本是八倍。2020年,也是全球海运物流"最疯狂一年"。

尤其是在岁末,外贸企业里头疼的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

海外疫情继续蔓延,目前外贸企业运送的几乎都是"单程集装箱",货送出去之后,箱子回不来,新的货就送不出去。

以出口到美国为例,以往空柜回运时间最多为7天,如今需要21天,而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甚至要30天之久。

海外码头的作业效率也受到疫情影响而严重下降,其中跨太平洋航线受影响最大,最低时准班率仅为26.4%,船舶等待靠泊的时间长达一到两周,大量船只和集装箱滞留在码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上海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逆势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外贸对于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企业遇到的难题,商务部不久前表示,正会同各部门做好提升海运运力、提高中欧班列运输效率,增加集装箱供应、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工作,努力推动国际物流的畅通运转。

在嘉善,野牛工具的仓库物流通道空空荡荡,原本这里一天能有20多辆集装箱车辆进出,如今两天都不一定看得到一辆。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出口物流的难题,让张华萌生了"往回走"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野牛工具有限公司CEO张华表示,未来企业会考虑在国内设销售网点或者线上销售,自有品牌也会推出。希望将企业发展重心从过去的外贸导向转向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看来,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在全球的蔓延,创造了大量出口企业的转型机会。因为很多企业其实在过去10年当中,一直在纠结究竟是继续保持它原来的出口扩张发展路径,还是进行向内扩张。

同时张军做出推测,在未来15年,国内循环会创造大量替代需求,能够让过去专注于出口的一些企业,至少可以做到“两条腿走路”。

面对疫情带来的动荡,有人选择"转身",也有人选择"坚守"。

德马科技的最新生产车间里,机器人手臂、基于机器视觉的拣选系统等多台智能化设备,已经进入最后测试阶段。

实现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的智造工厂,企业的转型之路正在加速。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王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