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产人都知道:养鱼先养水!

可是具体到怎么养呢?

有人说调水重要、有人说改底重要、有人说消毒重要、有人说预防重要!归根结底,水质管理很重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独强调哪一方面,改掉以前水质出了问题时才处理的老观念,构建以提高水的活力为核心的养水新模式。

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累积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做到使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水质日常管理关注的主要指标有以下几项:

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水产生物的代谢强度,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不同的养殖对象也有差异,一般是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像罗非鱼这样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会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pH值(酸碱度)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鱼、虾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之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对鱼类生长均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①pH值低于4.4时,它们死亡率可达7%~20%;当低于4及以下时,会出现全部死亡现象;

②pH值高于10.4时,死亡率可达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现象。

pH值过低给水产带来的危害:

①当pH值低于6.5时,会造成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

②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

pH值过高给水产带来的危害:

①pH值过高时,则能腐蚀鳃部组织,使它们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②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改善水体pH值的措施

应采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检测水体的pH值,防止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给养殖生产带来危害,当pH值有变化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良。

水体pH值过低改良措施:

①撒生石灰:对于水体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可在在水深为1米时,按每亩水面均匀撒生石灰100~150公斤。

②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大约10~20公斤。

③活化水质:可在池塘中投入鱼悦1号活水缓释剂,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稳定PH值。

水体pH值过高改善措施:

① 撒漂白粉:对于水体pH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在水面为3米水深时,按每亩水面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② 加注新水:对于pH值过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③活化水质:可在池中投入鱼悦1号活水缓释剂,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缓冲能力,稳定PH值。

溶解氧

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毫克/升~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缺氧时,鱼儿会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亡。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造成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空气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

溶解氧对鱼、虾类的影响

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为5毫克/升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毫克/升时,它们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甚至会导致鱼类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会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它们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养殖它们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溶氧的日常管理:

①放养密度应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

②每年冬春季应及时清理池底淤泥;

③ 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

④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

⑤制订合理的投饲料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耗氧量;可利用鱼悦2号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增强饲料的吸收利用率;

⑥ 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

⑦增强水体活性,投放鱼悦1号活水缓释剂,提高水质的自净能力;

⑧采用氧化降解型水质改良剂,间接增加水体溶氧。

分子氨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水产生物有很大毒性,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会使它们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02毫克/升,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0.2毫克/升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它们发病;浓度达到0.2毫克/升~0.5毫克/升,则对水产生物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毫克/升,对它们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它们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分子氨的来源

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即残饵、水产自身的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鱼、虾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它们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即鱼饲料的吸收利用率,吸收高了即氨氮排放量减少了。

控制池水中氨氮含量的具体措施

1)从源头入手:在饲料中添加促进饲料吸收利用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如鱼悦2号,可使鱼饲料更好的吸收利用,减少粪便(即氨氮)的排放;

2) 活化水质,投放使用鱼悦1号活水缓释剂,持久提高平稳分解氨氮能力;

3)增氧:

①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②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

③使用增氧剂;

4)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毫克/升~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5~10毫克/升;

5) 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活性炭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6)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

7)较大面积池塘(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亚硝酸盐(NO2-N)

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虾类的血液中,从而使其血液丧失载氧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毫克/升时,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当达到0.1毫克/升~0.5毫克/升时,它们摄食量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躁动不安;含量高于0.5毫克/升时,它们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来源

NO2-N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化为毒性强的分子氨。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分子氨转化为NO2-N。当NO2-N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褐血病。

对鱼、虾类的毒害作用

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当血红素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时,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血液呈红褐色。随着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它们缺氧死亡。

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

1)活化水质,投放使用鱼悦1号活水缓释剂,持久平稳分解亚硝酸盐;

2) 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

3)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

4)适时换水;

5)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硫化氢(H2S)

硫化氢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组织与血液,破坏血红素的结构,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氢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毫克/升。对于某些特种鱼、虾类或苗种,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毫克/升以下。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硫化氢的来源

1)在缺氧的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2)在富含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氢有臭鸡蛋味,具有刺激、麻醉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活跃性,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控制硫化氢的具体措施

1)提高水中含氧量,方法同溶解氧章节;

2)可每亩池中投入1-2个活化水质的鱼悦1号活水缓释剂,可逐步减少池中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3)对于硫化氢含量较高的池塘,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

4)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总结:

转变观念,构建以活化水质为基础的新型养水模式

构建以活化水质为基础的新型养水模式:即活化水质为基础 + 适度调补的新型养水模式

①以提高水的活性为基础:提高并持久保持水的活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缓冲能力;

②适当调补:适当培藻、调水、改底、内服(中药、维生物、免疫类)等防止鱼虾生病。

无论是水库、土塘、高位池、网箱、鱼菜共生养殖,还是工厂化的设施养殖;无论是养鱼、虾、蟹,还是黄鳝、泥鳅等特种养殖;无论是种苗繁育,还是成鱼养殖,以提高水体活性为基础的养水模式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

鱼悦1号如何实现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小分子活性催化,改变水分子团簇结构,使大水分子团簇裂解为小分子团簇结构,使水的活性和能量(自净能力)提高。

活水如何构建池塘生态

活水具有扩散力、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强、溶氧高等特点。加速水体生物生态转化,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产生和累积,抑制蓝藻生长,构建高效、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提高池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