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初春,仙迹岩下杨仙公坟头依旧摇曳的茂盛药草,让杨肃生前悬壶济世的故事真切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理学家朱熹在南安讲学时,相传为杨肃祠题写楹联一对云:

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

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

此联镌刻在官桥的杨氏宗祠和水头朴里的太乙真人庙里,盛赞杨肃的德才和精湛的医术,以及疏浚筑坝的惠民事迹。

妙手回春的杨肃留下许多遗迹,最负盛名的当属因他得名的杨林书院。如今,杨林书院已废,遗址徒留断垣残壁。遗址旁大石上凿刻“读书处”三字,旁边有几行小字:“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清诸先辈俱读书于此。”有人考证,这一石刻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石井人许廷圭撰书。

自宋以来,杨林书院骚人墨客层出不穷,最盛时期乃明朝中叶。据明、清两代有史可查的石井儒生就读杨林书院得中进士者有29人。

坟头药草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杨氏宗亲会会长杨灿阳引领下,我们走进水头的杨肃陵园。

在陵园右上角,便是杨仙公墓。始建于宋代的古墓,整修后看起来庄严而肃穆。明显感觉已有年代感的花岗岩墓碑上,阴刻楷书“宋宣封太乙真人始祖杨仙公墓”13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墓地顶部正中间一丛枝叶繁盛的绿植非常惹眼,在杨灿阳的介绍下,才知道这是“白叶刺”,是一味中药材,叶子和根均可入药。前几年杨氏宗亲给墓地除草时发现的它,看着长势很好就保留下来。

看着这株“白叶刺”,画面瞬间穿越回唐朝末年。

在开封府任小吏的杨肃父亲杨安,因三个女儿染瘟疫夭亡后,辞官在家研读医书经典,自采草药配方。杨安给家人治病积累一定经验后,慢慢开始给邻里乡亲看病,在河南固始傅庆乡一带小有名气。

杨肃八九岁后,每当父亲给人看病时,就喜欢站一旁观看,还暗暗把父亲开的方、拿的药记在心里。不久后,父亲一开药方,他就能精准地抓药给病人。

一心渴望儿子读书走仕途的杨安,自是不希望儿子终日跟在自己身边,扎在药房里。然而,儿子却独爱医书,他以孙思邈为榜样,于内心深处植下了从医的梦想。杨肃曾在父亲面前作诗道:

余爱孙思邈,奋读千金方;

从小施医德,杏苑播芬芳。

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期间,杨肃举家南迁福建,先是在仙游落脚,父亲逝去后迁居南安朴兜。迷上医学的杨肃,认为自己的医术还不够精湛,一心想要拜师求学。他听闻有个老道人住在崎髻山上,而且山上有很多草药,便想去筑室攻读。

于是他在崎髻山山腰觅得一处临近泉水,顶有巨树遮阴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读书处。

悬丝诊脉

每天苦读医学经典的杨肃,念念不忘拜师老道人,奈何道人不为其诚心所动,拒绝带徒。

一年后的一天清晨,杨肃在山上采药,忽然看到老道人躺在草丛边,脸色苍白,脚板上开始黑肿,一看就是被毒蛇咬伤。杨肃急忙采了一些草药放在石板上捣烂,敷在伤口上。

救了老道人的杨肃终于成功拜师。老道人教会杨肃医术、炼制丹药后,云游四海而去。而杨肃经过山上三年的学习后,医术大为精进,下山开始为地方百姓救死扶伤。

杨肃因此在南安一带留下许多悬壶济世的故事。

有一年夏日,杨肃的好友翁承赞来访,告知他闽王王审知的夫人病了,想请他上福州一趟。王审知勤政爱民,夫人治家严谨,杨肃早有耳闻。在了解了好友的来意后,他便欣然允诺。

民国四年的《南安县志》记载:“闽王审知夫人病疮,召治之,不面诊,线察焉。初系于木,曰木也;复系于犬,曰犬也。最后系疮,灸之,立愈。”

“悬丝诊脉”治好王后之后,杨肃更被乡人传得神乎其神。

王审知奏请朝廷宣封杨肃为“太乙真人”,杨肃读书采药的崎髻山称为杨子山,并敕杨肃读书处为杨林书院。

石井镇杨子山的杨林书院遗址。

杨林书院遗址。

导万人川

杨肃治愈王后以后,拒绝了闽王王审知赏赐的金银财宝,以及高官显爵。他只求闽王下诏发兵,为他的家乡开沟筑坝,灌溉南安南桥、朴兜等村庄的上千亩农田,使之免受水旱之灾。

闽王许之,赐以金斧、银槌、匾额等,并派兵卒参加修渠筑坝。

尽管如此,在具体开掘时,还是遇到了征用别人土地等许多难题,杨肃总是自己出面协调,倾尽自家的财力物力,保证灌溉工程的顺利进行。

经过三年的建设,治水大军终于在九溪上中游建成十八条坝,一个大石陂。开凿的渠道,全长七里,从文斗村的柯厝寮,经过南侨、朴里、埕边三地的十几个自然村,受益农田达几千亩。

至今部分坝渠依然清水长流,造福一方。由于九溪十八坝的工程由杨肃倡建,后来乡亲们就把那个大石陂亲切地唤为“仙公坝”或“仙公陂”,《南安县志》则称之为“万人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头镇仙迹岩。

千百年来,杨肃倡建九溪十八坝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在朴里村的太乙真人庙里,修坝的场景被绘在了墙面上,供后人铭记。

太乙真人

正如人们敬仰忠义英雄关公一样,千百年来,奉祀太乙真人杨仙公的香火不绝。而民间流传的“砍樵遇仙”“仙公除怪”“化鹤成仙”等许多传说,更把杨肃神化了。

位于南安市水头镇朴一村的太乙真人庙。

杨肃的后裔徙居南安官桥塘上、谢庄、新墟、布厝,以及晋江的潭头、同安的米市等地,后来又从这些地方衍传到台湾、香港,以及菲律宾一带。分散各地的杨肃后裔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老祖宗,就塑造老祖宗的金身神像,供奉在新建的祠堂、庙观或家里的厅堂上。每逢家族大小事情,都要点燃香烛,祈求老祖宗赐福。

而杨肃当年居住的朴兜郊尾乡,虽早已没有杨姓人居住了,但这里的其他姓氏居民都把杨仙公当作挡境神明世代奉祀。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带着三牲和果品等,前往太乙真人庙祈求保佑赐福。

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因其年代久远,事迹感人,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奉祀杨仙公的就远远超出杨氏族人的范畴。

就这样,杨肃从仁心医者慢慢成为地方百姓心目中的“神”。

其实,在道教盛行的唐代,受封为“真人”“道士”等封号,是修真得道之人极大的尊荣。杨肃因医术高明受封为“太乙真人”,实属正常。

人物:杨肃

杨肃,又名杨樵,原籍河南固始,在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期间进入福建,原居朴兜郊尾乡(现南安市水头镇朴里村),后代徙居官桥塘上。他一生乐道安贫、悬壶济世,医术相当精湛。因治愈闽王王审知夫人的疾病,被封为“太乙真人”,其读书处被敕为杨林书院。他为民请命筑陂坝,灌溉良田,受当地百姓爱戴。晚年著有《杨樵医书》。

遗迹:杨仙公墓

杨仙公墓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南侨村溪南自然村西南约1公里的仙迹岩。杨仙公墓始建于宋代,封土不明显,竖花岗岩墓碑,阴刻楷书“宋宣封太乙真人始祖杨仙公墓”13字,1983年被列为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23日建杨肃陵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陵园内含杨仙公墓、仙迹阁、清风亭、杨肃纪念馆等。

蔡静琦 李想 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