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考了第一,却因此丧了命。”听起来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如此。

2021年1月1日,安徽潜山,年仅13岁的初二学生小洛(化名)在离家几百米的池塘里被发现溺水身亡。

据家属介绍,小洛原本性格活泼,十分惹人喜爱。在最近的一次学校月考中,以639分拿到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事后,班主任汪某将其多次带到办公室问话,又让小洛与姐姐二人单独补考政治。补考成绩是98分,但是班主任还是不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小洛在QQ空间留言“考得好也怪我吗”随即失踪。

2021年1月1日下午,小洛被家人发现溺亡,目前排除他杀。

这是小怡生前的最后一个动态。

动态里充满了无尽的委屈,考第一本来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这个女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证明自己呢?

新闻下边有很多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太低了,”但是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吗?

她仅仅是一名13岁的孩子,她所承受的打击不是批评,而是对自己的否定,冤枉,换位思考之后,想想如果是成年人被冤枉了也会难过至极。

“在你们眼里,我不会一鸣惊人。”这是13岁的小洛自杀前的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书的更多内容是:写得和答案差不多就是抄,在你们眼里,我不会一鸣惊人,超出你们想象的成绩是不会是我自己的,我受够了。

小洛暗自努力,本想一鸣惊人,成为父母老师的骄傲。

谁知道,鼓励变质疑,好像一时间被全世界抛弃。

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心里最信任最有权威的人,就是父母和老师。

可是却被最信任依赖的人错怪,而且两次,难免灰了心。

于是当老师在对小洛第二次补考成绩的一而再怀疑和责备,小洛在受到自己心中分量最重的人的两次怀疑时,终究扛不住了,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信任有多重要,错怪就有多可怕。

作为孩子们最信任依赖的人,在孩子们心中的话语权不可估量。

比如班主任,有着绝对的地位,高于一切老师的权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比父母还要长。他一句句的怀疑,可想而知对孩子心灵的创伤。

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代表可以不负责任肆无忌惮的责备,给予信任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必修课。

我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毫不吝惜的给予我们的信任,收获的将会是被信任之外带来的自信以及自我的约束,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无休止的错怪是把孩子推向深渊的魔鬼。

类似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有不同的结局。

很多家长都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觉得自家孩子的缺点,全因为他们与生俱来,从不反思自我。

别人家的孩子确实是好,但是他所接受的是别人的父母的教育引导,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个道理简单,有的父母却很难理解到。

孩子的人生走向,大多数在你的一念之间。

10岁男孩指滑车,坚决否认,民警追查3天查到真相。

重庆一辆奥迪车被划,“嫌疑人”是10岁的男孩,孩子却一直否认划车,称当时在车边逗苍蝇。

但男孩父亲看监控后也怀疑是儿子干的,双方协议赔偿了车主35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民警察觉到孩子的沉默,觉得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负责任的调查了3天后发现,小男孩的确靠近过奥迪车,但是只是围着车子转了一圈,并没有划车的动作。

并且民警辗转找到了奥迪车驶入停车场前的画面发现:车子在开进停车场前就有了划痕。

这才给了男孩一个清白。

民警接受采访时说:特别欣慰能调查清楚,这样孩子的成长就不会留下阴影。

很多网友也在感叹,如果没有这位警察,男孩的人生也许就变了样。

如果没有这位负责的民警,也许小男孩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事情就会变得“懒得解释,不想澄清”。冤枉一次就记住了一辈子。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有过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中学生最喜欢父母的是10种做法,“信任我”以高票夺得第一。

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是我们成年人需要的,在未成年人的眼里有着同等重要的分量,甚至已经超过了成年人。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是纯粹而美好的,容易相信但也渴望被相信。

你还记得你父母对你说过最伤人的话吗?

以下信息截取与网友回复。

她第一次鼓起勇气问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妈妈说:

丨“你怎么这么蠢?我怎么生你这么蠢的孩子!”

他怕社交,不敢和爸爸的朋友打招呼时,爸爸说:

丨“就你这个性格,长大了也啥事做不成,就是个废物”

她32岁不想结婚,她的父母对她说:

丨“你的书读到狗肚子里了?读傻了?读那么多书不结婚有什么用!”

这些父母,以爱之名,行使着语言暴力。

而冤枉、错怪也如同语言暴力一样,字字诛心。

毁掉亲情,毁掉孩子,一句话就够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小孩子的寻人启事越来越多。

“对不起,父母,我不明白,为什么被冤枉”达州市一名女孩写下这封信离家出走。

可怕的是,这只是众多离家出走案例的其中之一。

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时代,钱仿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每天奔波后被疲惫充斥,只想独处。当家里的孩子发生了事情,我们总想以最快、最简洁的方法就解决。

和孩子沟通时只想强势解决,十分笃定的去教育孩子,不以解决事情为目的,往往以快速平息为结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沉默,家长越来越奇怪甚至是愤怒。

但是这一切真的是没有原因的吗?

前一阵有一个《破冰行动》的电视剧,讲的是毒贩与卧底警察的故事。

但是就单在这个名字来说,我们和孩子何尝不需要破冰呢?

家长和孩子打破隔阂,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听孩子讲话,要相信孩子,不要轻易的否定孩子,增加耐心的沟通,让彼此更加的了解。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