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颖妈谈育儿

现在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家长就有多焦虑。看看2021年的晚会你就能体会了,今年的几台节目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教育大环境下两代人的现状和心理。

由金霏和陈曦表演的相声《如此家长》生动地展示了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却不知不觉给孩子造成过度压力的尴尬,两位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幽默却发人深省

孩子一上学,如临大敌,全家一起齐上阵。蹭蹭蹭凌晨3:00多就得起床准备,6:00就要赶忙伺候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饭。接着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为了节省时间,孩子从里到外穿着各种兴趣班的衣服,一层又一层,出门都得人扛着出去。十二般武艺,样样都得学。捏面人儿,爬旗杆,耍飞叉,吞铁球,打弹弓,嚼灯泡。画画,书法,钢琴,舞蹈都是必修课。

用旁观者的话来说,“一个人干一个交响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得多遭罪,家长就得多受累。如此密集的业余活动,“绑架”了孩子,也“绑架”了家长。孩子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吃饭都得随缘,还得提前备好咯。

而家长的观点是“小时不受罪,长大怎么能成才?”

不少网友表示:这个相声既讽刺又现实,虽然有些夸张,但主旨表达还是不错的,新的一年希望“别让孩子压力山大了”。

君不见,之前就有一位北大妈妈,4年花了20多万,先后给孩子报了14个兴趣班,通过一份血泪她总结了她跳过的坑,踩过的雷。而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启蒙,或者习得更多的技能,这些鸡娃家长普遍存在。特别是北上广等就业竞争大的一线城市,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家长们不得不让孩子从小进入竞争的环境。来自周遭环境的对比,更是让家长们时刻不敢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卫视的小品《我蕉绿》就直面反映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一开场,演员孙涛直抒胸臆的一段感叹就表达了当代家长们的拳拳之心。

“现在家长不容易,再苦再累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这次能考好,我给他买了高级营养品,现在这父母啊,再苦再累为了啥,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我儿子那就是我人生中的骄傲,为了我儿子,把我累成孙子,我仍然骄傲。”

孩子好了就是自己好,孩子就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充分反映了入学年龄家长的心声。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家长焦虑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考个好分数。

当得知满分150,儿子数学只考了80分。妈妈(龙月)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飙了。爸爸(孙涛)原本还挺淡定,但得知同事儿子原本班级垫底的成绩这次竟考了117分,爸爸也激动地责备起儿子来了,不自觉地陷入了成人之间攀比的怪圈。而父母的态度和压力,让儿子觉得无法接受,对自己的失望和家人的过度期待让他扛不下去了……

两个节目,虽然讲述的事件不一样,但都从特定角度反映了目前中国教育环境的普遍焦虑性。

(一)家长间的无形攀比

听到小品《我蕉绿》中妈妈的话:“你是怎么考的呀?你看看别人,人家要么语文好,要么数学好,要么英语好。”有没有觉得很耳熟?家长们总是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关键,至于”心态好“那有什么用。

从小我们都是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下长大的,如果对于家长的管教和殷切希望不服气,家长们又总会搬出这样的道理,“我是为你好,你要考不上好大学会有什么出息?“又或者会说,”你是全家人的希望,爸爸当初有你这个条件,早就考上大学了。“吧啦吧啦~~孩子的身上寄托的不是自己的梦想,而是一家人的希望。

至于育儿圈,还出现了各种畸形鄙视链,一些家长不以孩子兴趣为主要参考,选择越冷门,培训越烧钱,就显得越“高贵“。比如运动类的兴趣班中,跑步是鄙视链的最低端,而花费高昂的马术,则是鄙视链的最顶端;乐器兴趣班中,钢琴是鄙视链的最低端,而冷门的管风琴则是最顶端。教育拼的不是心力,而是财力。

(二)业余被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补习班填满

当家长们的攀比心延伸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上,为了孩子在同级中看起来更有优势,也为了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成效,不少家长会给孩子选择多个兴趣班,像我身边学一两个兴趣班的孩子都是少数,女孩子,舞蹈、音乐、美术、都是基础级别,男孩子,钢琴、编程、体能学得人最多,而至于英语、跆拳道,娃班上过半的孩子都在学。

甚至为了孩子未来更有选择优势,不少洋气、冷门的兴趣班越来越被一些家长认可。而孩子们的业余和周末全被这些兴趣班和培训班包围。家长们没有了周末,孩子也没有了童年。

(三) 孩子心灵承受高压,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费尽心力想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想尽办法想帮孩子实现超越,获得成功捷径,在未来有更多制胜的可能。可是在带孩子拼命追赶的路上,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本该是肆意玩耍、天真漫烂,却被各种知识和技能填充,少年的活力被封锁,童年变得暗淡,失去原有色彩。

特别是那些长期被父母以“为你好“名义绑架的孩子,自我得不到认可,还总是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长期之下,可想孩子的心灵有多孱弱,一根轻飘飘的“稻草”,就可能造就”英子“似的结局。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自身做好榜样,并保持不断成长进步,当好孩子成长的领路人和风向标,在孩子学业压力大时充当“解压仪“,在他需要倾诉时做好”情感树洞“,才是孩子未来强大的心灵之源。切不可把育儿成才的希望只寄托在学校和兴趣班、培训班等第三方机构,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管的重要性。

我是颖妈,一孩妈,一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育儿达人,多平台应邀优质创作者,专注育儿干货和儿童心理知识研究,喜文字,乐分享,我手写我心,欢迎关注、转发、收藏、评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