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交通要道,大脑供血的前半部分都要依靠颈动脉,如果颈动脉出了问题,会严重影响大脑的功能。颈动脉最常见的病变是血管壁上出现硬化斑块。很多朋友认为:这些硬化斑块很危险,必须要及早吃药治疗。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脉斑块是动脉硬化的结果。动脉硬化是血管老化的一个过程,在所有人的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当然,这个进程是因人而异的,在某些情况下,动脉硬化进程会大大加快,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朋友。

这是因为这类朋友的血液内有压力、渗透压等方面的问题,非常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液中的脂类成分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巨噬细胞吞噬这些脂类物质,形成泡沫样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成分堆积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动脉硬化斑块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影响大脑供血:斑块会造成颈动脉狭窄,影响大脑供血,由于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交通要道,所以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一般来说,只要狭窄程度不超过50%,就不会影响大脑内的供血。如果狭窄程度超过了50%,大脑供血就会受到影响,患病的朋友会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等脑部缺血症状,而且,脑梗的发病率还会大大提升。
  2. 急性脑梗死: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剧烈运动,颈部按摩等,颈动脉的斑块会发生破裂或脱落,形成栓子,造成急性脑梗死,患病的朋友会出现偏瘫、失语、偏盲等功能障碍。如果梗死面积较大,会引起急性脑肿胀,危及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朋友认为,这些疾病发生在老年人中间,中年人并不常见,但张医生需要提醒朋友们的是,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这类疾病的发生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张医生遇见的年龄最小的一位朋友,仅仅39岁,虽然经过救治,保住了性命,但是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由此可见,这种疾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关于颈动脉斑块的治疗,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很多患病的朋友都认为:颈动脉斑块危害这么大,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吃药。甚至很多医生也有类似的想法。但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药的。

这是因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需要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虽然安全性比较高,但是,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阿司匹林对胃的影响比较大,还有出血的风险,对肝肾功能也有影响。他汀类药物容易会引发血糖升高,有肌肉毒性,还损害肝脏。这些副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且,长期服药也会大大降低朋友们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两类斑块需要服用药物治疗。

  1. 不稳定斑块:颈动脉斑块是由其核心的脂类物质和其表面的一层纤维结构组成的。很多医生将其比喻为饺子,如果这个“饺子”皮薄馅大,就容易破裂,我们称之为不稳定斑块,在超声上表现为:等回声、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稳定斑块完全相反,表现为皮厚馅小,在超声上提示是强回声斑块。由于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引发急性脑梗死,所以,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而且,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以下。
  2. 狭窄程度超过50%的斑块:如果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了50%,颅内血流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有极大的风险发生脑部供血障碍,或者引发急性脑梗死,此时,无论斑块是否稳定,都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颈动脉斑块,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

朋友们需要知道的是,很多的颈动脉斑块,都是血管老化的结果。对于不需要服用药物的颈动脉斑块,治疗上主要放在去除其高危因素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发现颈动脉上已经长了斑块,必须控制好这些基础的疾病。使其指标在目标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可以抑制斑块的生长。同时,每年都要复查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体积和性质的变化。必要时,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不是所有的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服药治疗的,颈动脉斑块是否需要吃药,需要看其是否稳定和其造成的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对于不稳定斑块和狭窄程度超过50%的斑块,医生一般会建议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服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于其他的斑块,一般不建议服药治疗的,只需要定期复查,同时要去除高危因素。

关于“颈动脉斑块是否必须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您赞同张医生的观点,欢迎您关注、点赞或留言,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或看法,也欢迎您在留言区留言,好的问题,也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期待着您对我的帮助。我是神外医生张伟,我们下次再见。

参考文献

[1] Wang W,Jiang B,Sun H,er al.Prevalence,Incidence,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9 687 Adults[J].Circulation,2017,135(8):759-771.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6.0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