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季,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后的决战。7月的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六O七团奉命向金城前线挺进。上午还是晴朗的天空,下午骤起的狂风吹来了大片的乌云,部队在崎岖泥泞的小道上前进着。在先头部队中,有一位身材魁梧、脸形圆长、双目炯炯有神的年轻军人,他就是某部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只见团部通信员急匆匆地跑到杨育才面前,说∶“团长命令你立即到团部有事商量。”凭杨育才的直觉,此次任务非同一般。面前的敌人,就是被美帝国主义及李承晚部队称为王牌军的精锐师团——“白虎团”。是不是要攻打“白虎团”了?

杨育才顾不得多想,跑步来到了团部。在团部作战室,团首长已全部等候在这里,同时在场的还有侦察排排长。杨育才的推断果然没错,上级决定派一支小分队插入敌人的心脏,歼灭由美国顾问亲自训练、亲自指挥的李承晚的首都师,号称"白虎团"的第一团的团部。拔掉这根横在咽喉地带的硬钉子,我军就可以大踏步向南推进。

杨育才顾不得多想,跑步来到了团部。在团部作战室,团首长已全部等候在这里,同时在场的还有侦察排排长。杨育才的推断果然没错,上级决定派一支小分队插入敌人的心脏,歼灭由美国顾问亲自训练、亲自指挥的李承晚伪军的首都师,号称"白虎团"的第一团的团部。拔掉这根横在咽喉地带的硬钉子,我军就可以大踏步向南推进。

团首长经研究决定∶这支小分队的指挥员由杨育才担任,成员由副班长赵顺合、联络员韩淡年和金大柱(两人为朝鲜族)等共十三人组成。

“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团首长刚宣布完毕,杨育才就满怀信心地作下了保证。

7月13日夜,杨育才和十二名侦察员开始了紧张的化装。杨育才变成了美国顾问,韩淡年活脱脱是个伪军小队长,其余的都成了李伪军的士兵。

突然一道道亮光划破漆黑的夜空,杨育才快步跑到坑道口,向天空望去,原来是一排排炮弹落在敌人阵地爆炸发出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这是我军的第三次炮击。杨育才一看时机已到,便向侦察员们下达命令∶“出发,一个跟一个,一步也不要落下,迅速通过敌人防御阵地。”

这儿距“白虎团”团部近二十里路程,沿途有敌人的防御工事,岗哨密布。当他们进入敌人第一道防线 380高地时,走在前面的赵顺合突然小声地喊道∶“杨副排长,我踩上地雷了。”

“踩住,不要动!”杨育才迅速趴在地上,轻轻地拨开赵顺合脚下两边的泥土,用手触摸了一下地雷的斑纹,肯定地说∶“这是一颗反坦克地雷,没有一定的重力是不会爆炸的。”他让赵顺合先趴下,再轻轻地松开脚。真是有惊无险,第一颗地雷没惹大的麻烦。但前面还有地雷怎么办?慢慢往前探雷,时间不允许。焦急之际,一阵轻轻的流水声传入耳中。杨育才立即有了主意∶地雷是不会埋在水里的,他当即命令大家顺着水沟往前爬。就这样,他们很快来到一条公路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白虎团”指挥部越来越近了。沿途岗哨林立,杨育才吩咐大家,尽可能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可是要顺利通过敌人岗哨,惟一的办法就是要获得敌人当晚的口令才行。

随着敌人的一颗照明弹升起,杨育才趁机清点了一下人数,突然发现队尾多出了一个人。他立即警觉起来,并告诉联络员韩淡年去处理一下。韩淡年慢悠悠地溜到队伍后面,和那人并排跑着,瞅准了机会猛地夺过他手中的枪。那人气冲冲地骂道∶“你,你抢我的枪干吗?”韩淡年一把抓住他问∶“你为什么跟着我们跑?”那人气呼呼地嚷起来∶“你们当官的怕死往回跑,就不许我们当兵的跑?”韩淡年不由那人多说,架起他胳膊带到了杨育才跟前。

意外的收获,使杨育才感到一阵高兴。他命令韩淡年用朝鲜话问俘虏∶“快说,今晚的口令是什么?不说,就毙了你!”

那人吓坏了∶“别,别,口令是……古罗姆,欧巴……”

“古罗姆,欧巴。中国话的意思就是'云雹'。”韩淡年兴奋地向杨育才和战友们解释。

得到了口令,侦察员们打进“白虎团”的信心更足了。杨育才向大家交待,以后通过敌人哨卡,除联络员外,任何人不得说话,要争取先发现敌人,让敌人回答口令。

公路弯弯曲曲,雨不停地下着。杨育才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立即断定有敌人走来。于是大家放慢了脚步,他叫金大柱出其不意地迎上去,对一下口令。金大柱快步走上前去,大声问道∶“口令!”

对方犹豫了一下回答∶“古罗姆……”

“欧巴!”金大柱立即接了后两个字,并说∶“啊,自己人,差点儿误会了。”三四个敌人上下打量了一下侦察员们,这才不紧不慢地走了开去。

远处的炮火声隐隐传来,杨育才带领侦察队员们抓紧向二青洞——“白虎团”团部进发。走了不多久,前面又传来敌人的问话声。

小分队没有被敌人的喊话吓住,不停步地向前闯去。金大柱快步走上前,放开嗓子骂起来∶“你们没长眼睛,看看老子们是谁?”

数名敌人向金大柱走了过来,不无怀疑地问道∶“哪个部分的?”

“师部搜索队。”金大柱接得干脆。

“搜索队,搜索队,打起仗来往后退。”敌人也不满地骂了起来。

韩淡年机灵地领着杨育才上来,厉声喝道∶“眼瞎了,我们送'美国顾问'到团部去!”

敌人一听有"美国顾问",便走上前来,一定要看个真伪。韩淡年似乎更来了劲,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哨兵骂道∶"敌人快打过来了,你们还在这儿耽误我们时间,就不怕'美国顾问'在你们团长面前说一句,要你们的脑袋!”敌人这下子被韩淡年训得老老实实,乖乖地让出了道。

闯过了敌人的一个个岗哨,侦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小分队继续小跑着沿公路线前进。很快,翻过一座山,他们突然发现在山谷里,敌人的六门榴弹炮向我军阵地疯狂射击。侦察员们个个怒火满腔,纷纷要求砸它个稀巴烂。杨育才压住心头的怒火,摇摇头说∶“我们在敌人窝里,不能轻举妄动,要是我们被暴露了,又怎么能够完成端掉'白虎团'的任务呢?再说,我们有一个营很快就要插上来,这伙敌人活不了多久了。”听了杨育才一番话,侦察员们这才平静下来,快速插向前方的勇进大桥。这儿离二青洞只有二三里路,也就是说,只需要十多分 钟的时间,就能闯入"白虎团"的心脏。侦察员们都非常兴奋,因为让大家出气解恨的时候就要到了!

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十多分钟里,意想不到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了。刚过大桥,敌人的两辆汽车急速驶来,车头上架着轻机枪,车厢里满载着全副武装的敌人。杨育才断定,敌人的援兵来了。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定要赶在敌人援兵之前,捣毁"白虎团"。

杨育才把手一挥,十二名侦察员如神鹰一般,穿树林,滑石坡,拐过一个弯,就看到了通往二青洞的那条沟口了。据目测,他们离沟口有四百米左右。哪知就在此时,又传来了轰隆隆的汽车声。侦察员们赶快隐蔽在公路边的稻田里,他们瞪大了眼睛,借着汽车灯光,注视着敌人的汽车从眼前经过。只见,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足有三四十辆,敌人的大批援兵已到。

突然,一阵阵猛烈的爆炸声从后面传来,杨育才马上反应过来;一定是我穿插营和刚刚过去的两辆汽车上的敌人交上了火。听到爆炸声,胆小怕死的敌人竟然停止了前进,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把公路堵得死死的。

三四十辆汽车,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小分队的去路。怎么办?十二名侦察员一齐把目光集中到杨育才身上。杨育才,这位遇到难题习惯用手敲脑门的侦察英雄,这一回却用手重重地在前额上拍了一下,当机立断∶“作好准备,两个人打一辆汽车,大家分头在沟口集合!”杨育才的命令迅速传达到了每个侦察员。

“砰!”的一声,杨育才打响了第一枪,一位敌司机应声栽倒在车门上。霎时间,手榴弹像雨点般在敌群中炸开,敌人嚎叫着从车上滚下来,有的钻到车底下,有的趴在泥潭里,还有的哇哇叫着∶“不要误会,不要误会!”趁着敌人乱作一团之机,小分队已冲过了公路,并迅速赶到了通向二青洞的沟口地带集合。这里距"白虎团"团部只有五百米,一旦战斗打响,敌人警卫排必然首先反扑。杨育才当即作了新的部署∶小分队十三个人分成四个组,由李培禄带三人攻打敌人警卫排;金大柱等三人钻过铁丝网,打进敌人指挥所;韩淡年带两人乘敌人搬运东西时混进去,消灭炮室和中间一排房屋中的敌人;杨育才自己则带领另两名战士从北大门打进南大门。在几个地方同时展开战斗,把敌人全部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眼间,李培禄小组和敌警卫排的战斗打响了。紧接着杨育才带领两名战士和前面车上的敌人交上了火。这时,一声巨响从敌团部传出,借着火光和浓烟,金大柱等三人冲进漆黑一片的办公室,立即扫出几梭子弹,只听到敌人的惨叫声登时响成 一片。还有十多个敌人企图从门口蹿出往南突围,谁知杨育才和几个战士早已等候在那里,三支自动步枪同时开火,打得敌人趴在地上不敢动弹。有几个敌人被吓得缴了枪,剩下的四五个敌人窜上房顶,企图逃跑。哪知敌人设置的铁丝网这时竟成了自己的牢笼,只听韩淡年一声大喝∶“举起手来!”敌人便乖乖地做了俘虏。

“杨副排长,快来看啊!"包月禄兴奋地喊着。原来他在一间华丽的小屋里扯下了"白虎团"的大旗。杨育才一手扯着旗角,一手用手电照着,但见黄缎制成的旗子中间,用白丝线绣着一个凶恶的虎头,呲牙咧嘴,双眼圆瞪。虎头的边上还绣着"优胜"两字。杨育才冷笑道∶“这下它再也无法优胜了。我们要把它带回去,给朝鲜人民看看,给祖国人民看看,李承晚的'白老虎'被我们砸烂了头。”

天色微微发亮,枪声仍在继续。韩淡年小组押着七八个俘虏过来了,他不无得意地说∶“敌机械团团长和美国顾问已趴在外面的吉普车上再也起不来了。‘白虎团’的一号人物也在后山上啃地皮呢。"说得大家都放声大笑起来。

旭日东升。我军的大部队乘胜追击,战线迅速向南推进了二十里。杨育才小分队把战利品和俘虏交给了后续部队后,又继续投入了新的战斗。

杨育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奇袭了李承晚王牌团——"白虎团",战功卓著,获得过多枚英雄奖章。在参加 1953年国庆观礼时,毛泽东主席单独接见了他,并说∶“人民感谢您!”

根据杨育才的事迹拍摄的电影《奇袭》和改编的京剧《奇袭白虎团》相继演出后,杨育才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他没有丝毫骄傲自满,脚踏实地地在部队锻炼成长。从朝鲜回国后,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副师长等职。他曾经是第四、五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次全国党代会代表。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杨育才1981年离休后非常热衷人才教育工作。尽管患有十多种疾病,但他仍经常奔波于山东、江苏、吉林、河北、陕西、河南等省,为学校、部队等作革命传统报告。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作报告八百多场,听众达二十八万人次。被三十四所学校聘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校外辅导员"、"政治顾问"、"名誉校长"等。多次被评为全国、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先进个人"和"先进离休干部"。

1999年5月,杨育才因突患血癌,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