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至 | 俗不可耐(知乎) | 已获得转载权限

道家思想到底高明在哪儿?为何能流传千年,虽然时有衰落却又不断复兴。

该文作者以清晰有质量的回答,解答了各宗教之间的区别。读后颇有精辟之感,干脆利落。看完之后请记得点赞,感谢本文原作者@俗不可耐能够如此清晰有质量的解答各宗教之间的区别。

本文原文3548字,略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阅读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

道家跟其他各家思想最大的不同是视角。

  • 儒家的视角

是一个贵族男子看社会,看世界。贵族男子要懂社交礼仪,要口出雅言,要有贵族基本的技能(六艺)。当然孔子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从现象看到了本质,也即是贵族想要让自己过得好,就必须要“仁”。所以儒家其实讨论的是统治贵族要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外交,自我提高的问题。

  • 法家的视角

是一个君主看社会,法家跟儒家不同,从一开始他落脚的地方就是君主。它要求君永远把权力放在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从贵族、平民,敌国攫取权力。法家指向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至高权力,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法”。“法”并非法律,而是一种奖惩机制,用奖惩来取代礼乐,用奖惩来贯彻君主的意志,这就是法家。

  • 墨家的视角

是一个匠人看社会,墨子本身是一个工匠,在匠人眼里,社会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的运作需要各个部件相互合作,所以要兼爱非攻。

对于机器优先要考虑的是其性能,其次才是它是否好看,所以那些礼乐丧葬在天下大乱人命都不能保全的时候都应该从简。机器运作的好坏是由其部件的尺寸,机械设计决定,因此需要尚贤,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 兵家的视角

是一个将军看社会,国家要强盛就要吞并敌国,占有更多资源。所以要把国家变成一个军事机构,做到可以最大限度的动员国民。还要上下一心,在攻伐的时候能够同心同德,消灭对手取得胜利。

  • 纵横家的视角

是一个说客看社会,社会需要平衡,纵横家的作用就是维系整个世界的一种平衡。利用人有私欲的弱点,让各个国家都处在一种平衡中,这样纵横家就可以从中谋利。

  • 然后就是重点:道家,道家的视角是什么呢?

首先道家是一个国家档案管理员创立的。所以他看到了许多机密档案,看到的盛衰悲欢特别多。于是用道家思想把他所看到的所有东西总结起来。

许多不能说的机密,许多不能谈论的事情,都蕴含在道家的思想里。

道家思想比其他各家思想高明的地方在于,道家思想在时空上更有超越性。东周的档案应该也有西周的部分,整个跨度可能超过500年。在500年里,很多当时被奉为真理的事情被唾弃,许多被不耻的东西变得倍加推崇,是是非非不断颠覆,真真假假越来越神秘莫测。

但是,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种人总能够劫后余生,总能笑到最后,这些人身上有着相似的东西,比如功成身退、比如清心寡欲、比如与人为善。于是道家以最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个人在乱世生存的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法则的时空跨度更大,所以它对一时一世的富贵繁华并不那么在意,它在意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当探索永恒不变的道理时,道家的视角其实有两个:

第一个是用太阳或者月亮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和国家。当用这种视角的时候,道家与其他诸子百家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

第二个视角是用生命的视角来看世界,生命是一个剥离了人属性的存在,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鱼虫,也可以是参鲜鬼怪。

道家这两个视角一个是俯视,一个是仰视。

这种太阳或者月亮,或者宇宙的视角,有一种剥离感,它把人们从普通的凡俗中剥离出来,让你去思考那些你以外无比重要的东西,放到更长更大的时空中是否还那么重要。

道家另一个视角是从生命本身来看世界,生命是一种奇特的现象。

它本身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却不见得是生命个体认知的那样。比如男人好色,在某个男人看来,他存在的意义也许是跟更多的女人发生关系,但从生命本身来看,这个男人的这种属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类可以繁衍,也即是说繁衍才是生命的意义,而好色只是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

所以,道家不会去问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自然有意义。这个意义也许我们不知道,但不必纠结,它的意义必然有。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我们自认为重要的那些意义如果它们损害了我们的生命力,那么这些所谓的意义必然是出了问题。社会应该让人更好的活着,让生命更加蓬勃而非相反。

如果相反,那么社会就出了问题,不用着急也不用跟它死磕,它会慢慢调整回来,当然你要尽可能活到那一天。

综上所述,道家其实看得更远,看得更大。

比如《道德经》里那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你看马克思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或者说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在这句话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那就是人类社会就是会要低收入者来供养高收入人群,就是会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但这种人之道是无法长久的,只有天之道才会长久,天之道就是平均,就是富豪的钱补穷鬼。

那么天之道和人之道发生冲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谁会胜利?当然是天之道,无论是中国的治乱循环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其实都是“天之道”对“人之道”的修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皇亲贵胄,士族大家,而今又谁还有昔日的风光?

很多人骂贫富分化、骂为富不仁,其实在道家人眼里,没什么好骂的。因为天之道会修正它,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也许要一百年两百年,也许要一千年两千年,但是没有谁能真的躲得过。

因此在天地视角下,有的人发达了、有的人衰败了、有的家族兴起了、有的家族破败了、有的文明繁荣了、有的文明消亡了,都跟日升日落,月缺月圆一样。每一天都不同、每一个月都不同、每一年都不同,但不变的是盛衰与盈缺。

知道了这些,就好比适应了昼夜轮换,四季更常的普通人一样,不会因为太阳西落就痛哭流涕,不会因为春去秋来就心生悲喜,因为世上的事就是如此。

因为道家这种天地的视角和生命的视角,它自带一种从容的光环。所有道家人士,总是会比其他人活得更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当然也更长久一些。但与之相对应,道家学派的人也都有点儿对现实社会提不起劲儿来,尤其是对正至、道德,和一切暂时性的社会规则,道家学派的人骨子里是反对甚至是厌恶的。这也造成了道家学派的人会有一定的抽离感,他们可能是很温和,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你看不到他们特别激昂的时候,更不会为了什么主义、什么理想而献身。人间的荣誉和宠辱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猫头鹰捉到的死老鼠,不过是“人之道”当中短暂且自以为是的意义。

《道德经》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就是普通人,得到了害怕失去,所以又有了新的忧虑,失去了遗憾不已,忧虑不断。也即是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会有渴求。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把人生的意义跟得失挂钩,好像人一旦失去了一些东西活着就毫无意义。

  • 那么佛家呢?

佛家和道家都有宇宙视角,如果说二者的区别的话,那么在道家人看来,宇宙也许有一天会毁灭,但宇宙不会完全归于虚无,总会留下些什么东西继续影响更加宏大和久远的东西。一切都相似,但一切都不同。

而佛家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循环往复。世间从来就没有新东西,都是跟过去一样的。只要看得更多,更广,就发现,一切都不过是重复,所以,在重复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早就进行了千次,万次。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因为无法开慧眼,看不到自己已经徒劳地做了无数次一模一样的事情。

因为对宇宙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佛家求静,道家求动,佛家认为一切都是轮回,道家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

因此佛家是以静求静,而道家是以动求静。道家希望个体能够跟外部同步运作,当身心都与外部同步,看起来就像是静止一样,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道家所说的“逍遥”。佛家则否认了外部运动变化的意义,认为寂灭是永恒的,所以让自己脱离外部的运动和干扰就能够达到“永恒”。

设计师朴缜作品 个人,网址:puzhenl.com

在对待死亡这件事上,道家的人认为,死就死了,我的生命必定有意义,哪怕我又丑又挫又失败,还身患残疾,但我的生命也有它独一无二、不可或缺地特殊意义。这个意义一代人未必知道,但它肯定存在,在某个时刻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道”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一个对“道”毫无意义的事务。所谓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需刻意去做,心无所待,潇洒随性即可。

而佛家则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业力。业力消掉了,就不会再有生命。活着就要消掉业力,然后防止产生新的业力,如此就能够涅槃,到达永恒的寂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补充

  • 《道德经》里的“无为”: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

道家思想可没有提倡无为,提倡的是不争。

所谓不争,就是为而不争。无为而治的无为,意思不是说你啥都不要干躺着,而是克制。不要什么事情都瞎搞,要有节制、留力,见事不可为就不要为。

比如我能沙十你,但我不沙你。因为杀你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整体和我个人的发展的。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道无情,普通凡人在天道眼里如蝼蚁一般。

实则不然,刍狗是始用终弃,或不必看重的东西。这句话是在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没有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这也代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思想因其博大深远的指导价值,而广被人去参悟体会。常常就是这款首创物里行尖茶道蓝牙音箱,陪我渡过漫长黑夜寻找光明!工作间隙喜欢滴点茶汁而上,涛声随之而起,别有一番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