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牛年新春至,“牛人”讲故事。即日起,我们开设「新春“牛人访”」系列专题报道,牛年春节访身边牛人,感受精气神,弘扬正能量。第三期,我们介绍的是在河南卫视春晚舞台上“重现”盛唐画风,“美”上热搜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主创、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和节目背后的故事。

今年春节,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美”上热搜,并被《人民日报》点赞。14名年轻舞者身着齐胸衫裙,扮成丰腴的唐宫乐伎,神态娇憨诙谐,与众不同。整个舞台还运用了先进技术,串联起多件国宝级文物和古代名画,被网友形容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有人甚至根据这些舞蹈演员的舞台形象,创作出了系列漫画。

2月13日,《唐宫夜宴》主创、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接受了南都记者的电话专访。对于节目的“出圈”,她表示怀抱平常心,“我们也特别感谢观众朋友们的喜欢。”

据陈琳透露,《唐宫夜宴》起初是为参加“荷花奖”古典舞比赛而创作的专业作品,被搬上河南春晚舞台时,又结合5G AR技术重新进行了包装。舞蹈演员须穿特制连体衣,口含医用棉球,才得以还原唐俑文物造型,最终呈现出了雍容飘逸的“盛唐画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歌舞剧院原创作品《唐宫夜宴》登上今年的河南春晚,最终“美”上热搜。

台前:5G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古今穿越”

14位少女迤逦而行,鲜妍可爱,行过处仿佛散下衣香。她们是盛唐时代的小乐伎(从事歌唱、舞蹈或器乐演奏的艺人),奉诏入宫,即将献艺于百官面前。舞蹈《唐宫夜宴》,就是以她们为主角展开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宫夜宴》舞台形象设计参考的唐代乐俑文物图片之一。

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告诉南都记者,这个作品起初是为了参与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比赛而创作的,原名为《唐俑》,首演即是在“荷花奖”的评奖现场。

“因为古典舞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我们去了很多家博物馆参观。其中有一组唐代乐俑,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就想象它这种形态,如果是在博物馆里面‘活’起来,把我们带到一千多年以前,会是什么场景?”

于是,这支舞蹈有了这样的开头:钢琴、钟磬和戏曲场面依次奏响,一群彩绘陶俑逐渐从定格的展陈文物,幻化成了各具性格的唐宫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0月,《唐宫夜宴》入围第十二届“荷花奖”古典舞终评(前排中间为编导陈琳)。

经过层层选拔,《唐宫夜宴》从专业院团报送的174部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二届“荷花奖”古典舞获奖提名。

今年1月,原班人马获邀参加了河南卫视牛年春晚的录制,应时长要求,原本7分钟的作品稍作压缩,但段落结构不变。

陈琳向南都记者介绍,《唐宫夜宴》共分5小段,其一是博物馆中的“定格”;其二是乐俑“活化”之后,在花园中穿行嬉戏,“咱们很多观众都看过宫廷剧,其中就有类似于宫女之间的一些趣事、小小的打闹和‘排挤’,这也是非常体现人性的一段,我们选择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进行创作和编排。”

第三段是夜幕降临,少女们路遇一弯湖水,纷纷以水为镜敛起了妆容,有的忽然被触动了思乡之情,举起手中的笛子吹奏,有的在舒缓的音乐中恹恹欲睡;但是紧接着,庄严的号角声响起,所有人立即整装列队步入殿堂,呈现出专业的一面,在夜宴上奉献了一场精妙的演出;最后一段,少女们逐渐背向观众,回到一开始的定格造型,重新化作“远去的历史”。

当这个充满巧思的舞蹈作品登上电视舞台时,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次蜕变。

陈琳说,河南春晚正式录制前,晚会栏目组多次与郑州歌舞剧院的主创们沟通,在了解创作原意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的5G AR(增强现实)技术,以呈现视觉效果更加震撼的“古今穿越”。

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陈放的还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幕之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备骑出行图》壁画,不啻一场文化盛宴。

而为了实现这一设想,舞蹈演员们在录制当天带妆14个小时,完成了多个场景的拍摄。

陈琳向南都记者介绍,河南春晚栏目组专门为这个节目,在演播厅内搭了一个蓝幕“方盒子”,用高清摄像机拍下演员在蓝幕前的舞蹈,再由后期制作人员进行抠像、合成,另一部分镜头则在演播大厅的舞台上实景拍摄。

最终,观众看到的版本其实是两种布景,也包括俯拍等特殊机位的混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春晚录制现场,演员在蓝幕前进行拍摄。

幕后:舞者口含医用棉球还原“丰腴美”

《唐宫夜宴》堪称今年卫视春晚舞台上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画风”和舞台形象。

用陈琳的话说,“我们这么多年的古典舞都是很‘唯美’的,演员们都是非常苗条、修长的”,但这个节目刻画的是“以胖为美”的唐代,作为故事原型的唐女俑,也是“圆圆胖胖”,憨态可掬。

为了更贴近历史,同时也想跟以往的古典舞作品有所区别,如何让自己的演员“胖起来”,一度是郑州歌舞剧院幕后编导们面临的难题。

在与负责服装设计的同事商议之后,陈琳等人采用了“连体棉服”的方案,即在舞蹈演出服的里面,从肩至腿穿一层贴合身体、不易晃动的特制连体衣,并用轻质填充物为演员改变体态。

陈琳说:“我们的演员非常辛苦,就算是录制河南春晚的时候(今年1月底),这么寒冷的天气,她们跳完一两遍都已经是大汗淋漓,也不能随便把这身‘棉服’脱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春晚后台,《唐宫夜宴》的舞蹈演员正在化体妆。

还有更伤脑筋的事:如何让这些“瓜子脸”的姑娘们变成“满月脸”?

为了这一点,陈琳在自己脸上试了很多种方法,甚至请教了影视特效化妆师,“但是(化特效妆)真的造价太高了,只能放弃。”

后来有一次,陈琳在化妆师家里吃葡萄,还没来得及咬开咽下,突然灵光一闪:“有了!”

她先是用纸巾团成一团替代葡萄,而后换用不易软化的棉球含在口中,对它的“易容”效果甚为满意。最终,《唐宫夜宴》的演员上台录制之前,口中含的都是医用棉球,“从上牙框填充到下牙框。”

2月10日,河南卫视春晚首播之后,《唐宫夜宴》率先在当地引发盛赞。随着节目视频在网络端的二次传播、电视台的重播,其精致诙谐的舞蹈编排、雍容大气的高科技特效,乃至于圆润讨喜的“唐宫少女”形象,均获得了文化学者、文博爱好者以及舞蹈观众们的好评,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娇憨丰腴的唐代乐伎形象备受观众喜爱。

“其实昨天有人跟我说‘(节目)上热搜了’,我还在问他们:热搜怎么看到?”陈琳对南都记者笑称,对于节目的“出圈”,郑州歌舞剧院的主创们怀抱平常心,“我们也特别感谢观众的喜欢。以后也会继续努力,排演出更多老百姓愿意看的、体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