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是明史中令无数人追忆的一道伟岸身影,明朝第一奇人。他是儒释道三教皆修的得道高僧,也是创建永乐朝的第一功臣,亦是《永乐大典》的编修巨匠。他向往着青灯黄卷的隐者之乐,却又难以割舍出将入相的功名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青灯黄卷的逃禅之士

公元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浙江苏州。其祖、父两代均于乡里业医,但他未承父业,而是出家为僧(一说他14岁出家,一说他18岁出家),法名道衍。

公元1351年元末农民大起义首发于山东颍州,随之各地义师纷起。至1353年,张士诚起兵泰州,逐渐发展至江浙,1363年,控制苏州,此后统治这一带达11年之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姚广孝,曾经是乱世逃禅之人。

姚广孝出家后不仅学佛,而且读书工诗,钻研阴阳术数之学,并研治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博通佛、道、儒诸家之学。了解他的友人都知其“有当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的好友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四杰,比之于唐代诗人王杨卢骆。其中徐贲家居望斋门外,故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但当他们劝姚广孝弃佛归儒时,被他无言长笑拒绝了。

姚广孝并非“阳释阴儒“。大约在1363年左右,他从遇庵和尚于径山习禅,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开始了佛儒二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他逐渐成熟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博学多知的姚广孝,并未染上迂阔的生气,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气质,在他身上已清楚地表现出来。

他曾写诗道:

“岸帻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优?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

他渴望走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的立功之路。

1371年,朱元璋诏取高僧,姚广孝因一场大病失击应诏机会。当他大病初愈起身试步与友人同到檐下小憩时,一只五色雀飞鸣于庭院,引起众人注意。他在当即所赋诗中,用“野田饱粟纵高飞,他年伫看栖琼树”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宏图大志。

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次他虽未得官,而于次年春“赐还吴门”,但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官宦、高僧,并增添了成就事业的雄心。次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辟一小室日“莲花室”,从此他在海云院禅居四年之久,过着“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1380年,他再次出游,并于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这时47岁的姚广孝已经倚杖而行了。正当他感到“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时,因宗泐的推荐,于1382年再次被选为高僧赴京,这才成其毕生事业的开端。

姚广孝这个兼通佛、道、儒的怪杰,在明初特定历史条件下,终于得到发挥其才能的机会。

02 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

姚广孝一生中最突出的政治活动,是策划发动“靖难”之役,其活动贯穿了战争的全部过程。《明史》说他“首赞密谋,发机决策……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入燕后,成为朱棣夺位的主要谋臣。在燕王朱棣“靖难”起兵的关键时刻,姚广孝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明人盛传当时姚广孝曾以对联、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起兵。为增强燕王朱棣起兵决心,姚广孝还曾推荐著名相士袁珙,相称燕王为“异日太平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靖难之役”中,姚广孝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极力敦促朱棣巩固北边重地而建立一个夺取胜利的坚实后方根据地。他随朱棣到北平后居于与燕府相近的庆寿寺,常居燕府中,而且行迹保密,与朱棣商量政事时常常屏退他人。朱棣听广孝言,于1390年远征北元而威名大振。朱棣独当北边重任,战功卓势,武功既可上慰君父,又足慑诸王。

其二、帮助朱棣集结起兵“靖难”的军事力量,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朱棣决策起兵之前,将招兵买马的重任交给姚广孝,命他暗地里遴选将校,招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

其三,在“靖难之变”中,姚广孝运筹帷幄,决策进退,对朱棣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

朱棣的后方基地是北平,而进攻目标却是京都南京。因此,朱棣带兵转战中原之时委托他守北平。他在北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1400年4月朱棣率兵围攻济南,三月不克,他即发书说:“师老矣,请班师。”于是朱棣带兵回北平休整,与他再策划进兵之计。

又如,双方激战3年之后,燕军虽所占之地不多,但南京却是必占之地。他认为作战双方是太祖子孙叔侄,战争是争夺皇位,其结果与人民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时“四方人心多所观望,惟视金陵成败为向背耳。”因此一旦攻下南京便大功告成。

他与朱棣制定进攻策略:在进攻南京途中“毋下城邑,疾趋京师。”燕军大举南进,“连败敌诸将于把河、巫壁,渡江入京师。”

南京被燕军攻破后,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即位为明成祖。

纵观“靖难之变”全过程,朱棣之所以胜利,固然与他的卓越才能有关,但姚广孝以其高超的谋略、出众的才华辅佐也起了关键作用,连朱棣也赞叹广孝说:

“朕若非少师默运神算,何得天下大统?”

03 功成身不退,编撰《永乐大典》与《明太祖实录》

对于姚广孝晚年,大多认为他功成身退了。其实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1404年,姚广孝就再度受太子少师之职,成为当时文臣最高品秩。

不过,长年出家为僧,对姚广孝不无影响。他在出仕与退隐问题上确曾有过矛盾心理。

他在《题江行风浪图》一诗中,借长江风疾浪高船行艰险,比喻人世。“世人知险是风波,那识人心险更多”。他对于人心难测一笑杀人顷刻间的官场争斗感到厌倦,认为“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他用“老年无事不江行”的诗句,表达自己退隐之心。他把千秋功业,视如黄梁梦断,想往着归依青灯黄卷的生活。

此时的姚广孝,将自己比作“既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洪武功臣的悲惨下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何况此时他已不再是满怀抱负步入禅门的青年,而是已近暮年的老人。

但在姚广孝思想中,也有“料得人生皆有命,休言名利不如闲”的一面。当他以功臣身份与皇帝同在京师正月十五观灯时,事业成功的喜悦,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又使他踌躇满志。

暮年的姚广孝毕竟受官。他虽未任七卿要职,然而所任的太子少师却是实职,与后来此职不同。永乐二年六月,在受官太子少师后两个月,姚广孝又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

这次还乡的兴奋中,也伴随着怅然之感:他的父母均已去世,他将父母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但他并未退隐,回京后畜养一只雄鸡,每晨闻鸡而起,壮心未已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十数个年头。他因忙于清理教务,常负友人之邀,他又辅导太子居守京师,并为太孙讲读华盖殿。

而他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则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并未理解皇帝指令编修这部巨帙的宗旨。朱棣又复命姚广孝等重修。博通内外典籍的姚广孝表现得十分胜任。

3年后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二万多卷巨帙的类书,在姚广孝主持下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九年,77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从此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三修本。

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时间和全书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二次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八十四岁的姚广孝于永乐十六年三月,从南京来到北京,病故于庆寿寺,临终无一语及私。在他病中,朱棣曾多次看望,死后的葬仪也极特殊而隆重。史书中多记“以僧礼葬”,实际除墓葬依僧制外,一切哀仪均依王公大臣例,而且有过之。

姚广孝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兼通佛道儒的政治家、思想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抓住历史机遇,以他卓越的才能及其顺乎潮流的政治主张,辅佐朱棣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对明代历史向前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