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117回]

作者:温骏轩

第117回 二士争功(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瞻战死绵竹后,刘禅如果还想再战的话,有三个选择:一是在成都与邓艾再战;二是退入南中;三是顺江而下,沿着他父亲当年入蜀的路线投奔东吴。庭议之时,朝臣们大多是后两个意见。最终说动刘禅的是《仇国论》的作者谯周,以及特别会看风向的黄皓。谯周认为东吴国小,今后肯定还是会被魏国所灭,现在降魏只是受了一次辱,等到时候跟吴国降了魏,那就是二次受辱。谯周甚至认为,因为征服吴国的需要,邓艾不仅会接受刘禅的投降,司马昭还会裂土封王,保留蜀汉的附庸身份。

谯周是蜀中大儒,道理一条条列出来,大家也找不到理由反驳。唯一的担心是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会不会答应这个保留附庸身份的条件。事实是邓艾没有请示司马昭就答应了。先且不论邓艾有没有权力答应,从他的角度来说,如果成都一定要拼死抵抗,这份功劳很有可能就轮不到自己来取。自己还在雒城刘禅就主动来请降,实在没有理由拒绝。

接受刘禅的投降,意味着邓艾以偏师伐蜀,却立了首功。功劳让邓艾抢了,钟会现在又在哪?答案是涪城。诸葛瞻绵阳战死后,剑阁就破了,准确说是被姜维主动放弃。这个时候再守剑阁是非常不明智的,就算邓艾不北上,田章也会北上夹攻。有鉴于此,姜维只得领军撤出剑阁,由东广汉郡南下,绕过邓艾回援成都,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已经准备撤军了的钟会,得以顺利通过剑阁进驻涪城,同时派出胡烈、田绪、庞会(庞德的儿子)等将追击姜维。

然而前后也就十天光景,姜维就收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圣旨。已经跟邓艾谈妥条件的刘禅,命令姜维放弃抵抗,向魏军投降。皇帝都已投降,再做抵抗的话,在蜀汉遗民中的合法性瞬间就会成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到这种时刻,有想法的人都得另立个皇帝,以宣示自己的合法性。问题是姜维就算想这么做,身边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谌,倒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可惜的是,在劝说父亲不成之后,悲愤而失望的刘谌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杀殉国。

收到刘禅要求投降的旨意后,姜维和仍在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愤怒到拔刀砍石。没有了被守护的君主,此刻姜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到底是像诸葛瞻那样以死殉国还是降。最终姜维选择了假降。现下魏军二士争功,到底降谁还是有讲究的。姜维手上还有几万兵马,谁受降都是一个大功劳,而且不会比招降刘禅低多少。刘禅是邓艾迫降的,姜维按道理说应该向邓艾投降,不过他却选择了向钟会投降。此时的姜维还不清楚钟会已有心做掉邓艾,单纯是客观判断这样做会更有利于自己。

一如当年张绣在官渡之战中问贾诩,到底是站队袁绍还是归顺曹操。贾诩告诉他应该投降曹操,因为曹操的实力更弱,你去的话会更受到重视。现下钟会的情况亦是如此,他率的是主力,牵制的也是蜀汉主力,却让邓艾抢先灭了蜀汉,心情应该跟当年见刘邦抢先进据咸阳的项羽一般,姜维向钟会请降,会得到更大的重视。

钟会见姜维来降,欣喜若狂之余,还不忘故作镇定的说一句“何来迟也”,意思是说为什么这么晚投降。姜维两眼含泪,表情肃穆的的回了句“今日见此为速矣”,我今日来此已经算是快的。当下就把钟会给震住了。相谈之后,钟会认为便是自己熟悉的魏国名士夏侯玄、诸葛诞,能力都不能与姜维相比。邓艾在成都收买人心,钟会同样会这样做,除了命令部队不许抢掠以外,更是与姜维、蒋斌等人倾心结交,壮大自己在蜀地的影响力。

从八月出兵,到战事结束,整个伐蜀之战历时三个多月。公元263年,魏景元三年十二月,魏廷下诏晋升邓艾为太尉,增邑两万户;钟会为司徒,增邑一万户。两个官职都是三公之位,从封邑的角度说,邓艾因为直接受降刘禅,被认定为了首功。然而正是这个首功,却为邓艾带来了杀身之祸。表面看邓艾之死是因为钟会的构陷谋反。但有一点却非常容易让人忽视,钟会很快就因谋反被杀,邓艾却一直等到十年后才被平反,这意味着邓艾的确有授人以柄之处。这个授人以柄之处,就在于他的自作主张。

邓艾在受降时上书给司马昭,陈述了整个过程,包括对蜀汉君臣的安排,以及下一步的伐吴计划,总结下来有如下几条:首先吴国应该早日平定,只是现在刚收了蜀汉,将士疲惫不可马上出征。应该留下两万陇右军驻守,加上蜀军两万,一起煮盐屯田,制造舟船。同时向吴国发布诏书劝降,如果不降的话,待到来年秋冬,准备充分的话再顺流而下,多路伐吴,定可一举灭吴。

其次是既然还要灭吴,而且还希望吴人望风而降,那就切不可把刘禅迁至洛阳。包括重新任用蜀汉各级官员,以给吴国君臣一个示范。等到灭吴之后,再以刘禅为“扶风王”,安置到当年董卓建的郿坞里。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邓艾答应了蜀汉投降条件,而在于邓艾已经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不仅给蜀汉群臣亦都重新确认了官职,还任命刘禅为代理车骑将军。除此之外,邓艾还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等人为蜀中各郡郡守。

如此自做主张,邓艾是承担了极大政治风险的。很难让远在洛阳的司马昭相信不会有别的想法。这次钟、邓二将出征,司马昭派了卫觊的儿子卫瓘做监军,田畴的后嗣(从孙)田续为护军,分别跟随二将,以便随时将前线动态回报洛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预防有人乘势在蜀地割据。

司马昭收到信后,让卫瓘传信邓艾,提醒他“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意思是说事情一定要事前请示,不可善自行动。邓艾则又回了封信,表明自己纯粹出于公心,这样安抚蜀人纯粹是权宜之计。如果把部队先撤回去再南下,来回往复只会耽误灭吴时间。信的末尾邓艾是这样写道:“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春秋上关于大义的说法,领军在外,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的事,就可以自己专断。如果吴人尚未降服,疆域与蜀国相连,不能拘于常理而失去战机。兵法上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邓艾虽不敢说有古人的节操,但绝不会为了避嫌而让国家利益受损。

邓艾的确是出于一片公心,只是缺少些政治头脑,不如那些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懂得游戏规则。之前屡屡自作主张成功,让邓艾觉得这次应该也能被理解。殊不知你之前的做法,是军事层面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不会让人感觉你在政治上有所企图。这次触碰的却是政治红线。

从邓艾的角度,自认为这样做是有先例可循的,南阳邓氏兴起于东汉开国名将邓禹。邓禹当时帮刘秀打天下,在前线就可自行任免官员。问题是邓禹能这样做,是因为他事前取得了刘秀的信任和授权。邓艾并没有这个条件,出身寒门小吏的他又未曾在洛阳做过官,被人怀疑朝中连个帮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跟邓艾有竞争关系的钟会显然不会帮邓艾说话。甚至有后人认为,钟会善长模仿别人笔迹,在转送邓艾书信过程中,模仿邓艾的笔迹把信给换了。假信中事还是那些事,语气却有所变化,让看的人感觉到邓艾透着一股狂妄之气,而不是一片忠心的自白。

钟会被怀疑倒也不是没有来由,一是不管是为了争功还是想自己称王,他的确想把邓艾踩下去;二是钟会的父亲钟繇是当世最著名的书法家,与后来的王羲之并称“钟王”,被认为是楷书的创始人,钟会书法得自家传;三是钟会平日里会显摆自己这项技能,比如模仿阮籍、荀勖的笔迹,骗过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钟会有没有做此下作之事,他都的确上书指责邓艾谋反。除了钟会之外,身负监军之命的卫瓘同样也和钟会站在同一阵线,证明邓艾确有反意。除此之外,胡烈和师纂这两个司马昭的心腹亦上书附和。这种情况下,司马昭下令用囚车将邓艾押送回京加以审问。

负责前往成都收押邓艾的是卫瓘,以及自己的本部兵马千人,如果邓艾真有反意,这点人去宣诏无异于羊入虎口。钟会这是一石二鸟之计,目的是借邓艾之手杀了卫瓘,坐实邓艾谋反的证据。卫瓘心知肚明,虽不得不去,却也是想好了对策。卫瓘的做法是乘夜入城,然后同时传令各营。称只是奉诏抓捕邓艾,其他人一律不追究,前来自己这里报道者,封赏赐照旧。如果胆敢不出营报到,一定会被夷灭三族。

卫瓘敢这样做,说明他清楚邓艾并没有谋反,更没有跟部下串谋,否则只要有人去通知邓艾,定会生变。接到传讯的邓艾属下诸将,一下子都懵了,完全没有时间互通消息商量对策,纷纷争先恐后前往卫瓘处报道。及至天明,卫瓘见大局已定,便入营抓捕了尚在睡梦中的邓艾。见此情景,邓艾只能仰天长叹,自己明明是忠臣,何至于此,重蹈白起当年的下场。

邓艾束手,众将归附,不代表卫瓘就能安全把人带走。昨天夜里邓艾的手下们是被他吓到了,现在聚在一起越想越不对味。要知道,朝廷刚刚下诏加封邓艾为太尉,怎么转瞬间主帅就成了阶下囚。邓艾有没有反意,大家朝夕相处都能感觉到。如果对他能产生怀疑,难免自己日后不被牵连。这种怀疑只要有人提出,便会引发共鸣。于是邓艾手下诸将聚集到卫瓘的营中要人。

卫瓘对这种情况同样有预案,他告诉众人,自己不过是在执行命令,心里清楚邓艾没有谋反,保证会据实上表为邓艾辩解。话说到这一步,诸将只能选择相信这是一场误会,卫瓘作为监军一定会客观公正的陈情。邓艾父子方被顺利带走,解送往洛阳。这件事情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钟会,自此灭蜀之功可以归之于他一人名下了。

做掉邓艾,入驻成都后,钟会的心态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这里面的确有姜维顺势而为的作用。现下的钟会已视姜维为心腹,姜维也看出钟会是个锋芒毕露的人。便故意刺激他,如今功高盖主,不要步韩信、文种的后尘。这些君臣反目的先例,都不能说是因为主上昏庸或者自己愚昧,纯粹是因为利害关系使然。聪明的做法应该学范蠡及时功成身退。

听到姜维的话,钟会一开始还说事情还不到这一步,意思是说你过虑了。姜维同样点到为止,只说以你的智力,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钟会哪会没想到这一层,司马氏本来就是靠着战功及执掌兵事,架空了曹魏,是断断容不下自己也有这个可能性的。这个时候,司马昭的一个举动让钟会感到了危险的来临。

在收到钟会、卫瓘要求拘捕邓艾的书信后,司马昭不光同意他们这样做,还写信告知钟会,因为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已经让贾充领步骑万人由斜谷进驻乐城,同时自己亲自领军十万西入长安,不久我们就可以相见了。钟会收到信后大惊,在他看来抓捕邓艾哪用得着那么兴师动众,这么做明显是冲着自己来的。为此,钟会跟左右心腹说,应该迅速挥师北上,如果顺利的话可以抢占长安进而谋取天下;不顺的话亦可退回蜀地,做个刘备第二。

司马昭这样做,的确是对钟会起了疑心。其实这个疑虑在钟会出征之初就有人提出,认为钟会很难让人放心,不能让他领军伐蜀,尤其是钟会都四十岁了,却没有娶妻生子,会比旁人少更多羁绊。司马昭倒是不担心。让钟会出征,是因为朝堂上只有钟会是伐蜀坚定的支持者。如果换一个信心不足的人去做主帅,难以担此重任。至于灭蜀之后,钟会万一有反意,魏军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战后人人思归;蜀地遗民对他也不会信任。便是钟会想反,事情也是做不成。

在姜维的鼓动下,钟会将牙门将及其以上的将领,包括蜀国旧官都集中起来,然后逼迫大家签字同意兵变。蜀国旧官这边还好说,魏军这边是一定要有个说自圆其说的理由的。于是每次政变都要被抬出来的郭太后又被抬了出来。恰好曹魏的这位第三任太后去世。对钟会来说这倒是个好事,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他,伪造一封郭太后下令清君侧的遗诏完全不是问题。

正如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魏军将领们都不愿意跟着反。其实如果钟会像王瓘解除邓艾兵权时那样,各个击破的话,肯定还是会有不少人因害怕而签字的。他把人都聚在一起再宣布,互相影响、壮胆,事情就不好办了。人都有“法不责众”的心理,潜意识里认为我们不反你总不能把所有将领都杀了吧。钟会见无人应诏,只得把所有的将领分别关在府署中,派兵严加看管,同时委派亲信代领各军。

事情至此就牵扯出一桩公案来了,那就是钟会到底有没有挖个坑,准备把不听话的将领一个个打死,埋在坑里。这件事情半真半假吧。真的是,姜维的确建议钟会把魏军将领尽数诛杀;假的是钟会其实还在犹豫,也没有搞出这样的阵仗。刚才我们说,钟会当众宣布并不明智,应该各个击破。现下给他做军师的是姜维,而姜维的目的只是借助钟会的力量光复蜀国,为此他还偷偷写信给刘禅,让他再忍耐几天。

姜维给钟会的建议是这些魏将如果同意最好,不同意就尽数诛杀。钟会的计划是重新整合军队后,以姜维领军五万为先锋出斜谷取关中。姜维的计划却是等魏军将领尽数被诛杀后,再刺杀钟会,然后将所有的魏兵坑杀,光复蜀汉。既然是出于这个目的,那么这些魏国将领死得越多越好,真要是他们都签字同意兵变的话,反不利于自己控制局面。

钟会之所以同意,是知道这些将领跟自己并不贴心,家人又都在北方,索性全杀了再换自己亲信上去。所有的魏军将领中,钟会最想拉拢是的卫瓘。卫瓘之前与其一起构陷邓艾,钟会认为卫瓘很可能会站在自己一边。将众将收押后,钟会把卫瓘单独留下,在手书“欲杀胡烈等”五个字给卫瓘看,卫瓘并没有同意钟会这样做。

留着卫瓘,是因为卫瓘是朝廷派来的监军,能够帮钟会稳定军心,甚至说郭太后的诏书就是他带来的。见卫瓘不肯答应,钟会只能把他硬留在身边过夜等他答复。两个人都担心对方会杀了自己,都把刀放在膝盖上,彻夜未眠。这当中,卫瓘做了一件事,让形势瞬间大变。

钟会有一个叫丘建的手下,原本是胡烈的下属,最开始是胡烈推荐给司马昭,钟会觉得挺有能力的,这次出征就带在身边视为心腹。卫瓘借上厕所的机会,把钟会准备诛杀众将的事告诉丘建,让他想办法把消息传出去。

这个关键时刻,丘建自己同样出不去,于是便以不忍旧主一个人独自被关押为主,请求钟会允许胡烈召入一名亲兵服侍左右。钟会还幻想着将领们回心转意,不仅同意胡烈这样做,更让每名将领都按此例召入一名亲兵伺候饮食。借此机会,丘建把消息透给了胡烈,胡烈则给在军营中的儿子胡渊写信,让前来送饭的亲兵带出去。

这封信的内容半真半假,假的内容是说钟会已经挖好了大坑,并置木棒数千,准备棒杀所有将领。从心理角度说,人在听闻这种事情的时候都有代入感。自家主将这样被虐杀,难免担心明日自己也会有此下场。一传十,十传百,一夜之间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便传遍全军。所谓“蛇无头不行,兵无主自乱”。钟会扣住所有中高级将领,本来以为下面就不会生乱了。此外,钟会担心生乱,让这些将领的部下都驻扎于城外。现在消息走漏,钟会这边也收到消息,城外已经有军队准备来抢自家主将。

钟会并不知道消息就是卫瓘走漏的,还想着让卫瓘出城去“辟谣”。卫瓘当然是想出去的,却不能答应的太痛快。遂欲擒故纵的说钟会是主将,应该自己去。结果刚出门钟会就后悔了,派人去追卫瓘。不得不说,卫瓘演技了得。上次骗过了邓艾的手下,这次又骗过了钟会。方法是倒地装病,大口喝盐水催吐。钟会的亲信和派去的医生都相信后,钟会也就不再去管卫瓘了。

卫瓘逃到城外后,马上动手写檄文宣告诸军。其实他不做这件事,各军也都已经自动开始串连,准备第二天一早攻城。第二天中午,胡渊率先带着胡烈的部下敲起战鼓出营,各路军士亦都自发跟随,一起涌向城门。

见城外乱军涌入,惊慌之下,钟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回答了四个字“但当击之”,意思是说只有反击了。问题是,真正能称为钟会心腹的其实只有几百人。姜维的部下又已被解除武装,连他自己都是刚被钟会发还兵器铠甲。这种情况下,唯有抢先去诛杀那些被关押的将领。无奈这些将领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将,听见有人来救自己了,纷纷用桌椅顶住房门。钟会派去的兵一时间攻不进去。等城外的士兵攀爬入城,再与自家主将会合后,形势就彻底失控了。

最终被乱军围困的姜维和钟会先后被诛杀,临死之前,姜维还领着钟会的侍卫奋力拼杀,手刃了五六个乱军。失去约束的军队,乘势在城内抢掠,尤其是报复那些差点要了他们命的蜀汉官员。包括刘禅的太子刘璿,张翼、蒋斌等重要官员都死于这场兵祸。除了姜维被族灭之外,被族灭的还有关羽家族。

庞德死的时候,儿子庞会只有六岁,成年后颇有其父勇烈之风。这次入蜀一心想要为父报仇,只是此前无论是邓艾还是钟会都下令安民,无从下手。现在成都城已经乱成一锅粥,庞会乘机领军冲入关府,将关羽一家给灭了门。关羽的长子关平跟他一起被吴人所斩,次子关兴本来很为诸葛亮所看中,可惜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一样,英年早逝。关兴死后,嫡子关统不久也去世了,爵位由庶子关彝所继承。不管还有没有其他后代,这次都被庞会尽数杀尽。

成都城就这样大乱了几天,等乱军情绪发泄得差不多了,卫瓘再出来主持稳定秩序。没有及时稳定局面,卫瓘是有私心的。见钟会谋反被杀,邓艾旧部觉得自家主将的冤情终于可以昭雪,便北上准备把邓艾父子抢回来。此时囚车刚刚抵达绵阳。构陷邓艾之事,卫瓘是有份的,邓艾若是平反,自己难免被牵连。于是跟之前差点被邓艾军法处置的田绪说了句“可以报江油之辱矣”。心领神会的田绪当即抢在前面,北上于绵阳三造亭截杀了邓艾父子。

一场本应被大书特书的伐蜀之役,就这样一地鸡毛的结束了。复盘来看,钟会的想法并没可能实现的。大战过后,魏国兵将心中所想,都是衣锦还乡,跟家人相聚,没有什么人会愿意跟他造反,最后跟他一起死的,也只有自己的数百心腹亲兵。反是想借刀杀人的姜维,要是真能让钟会当即立断把魏军将领尽数诛杀,倒还有一线成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