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墓群分布于热水乡察汗乌苏河南北两岸,多分布于海拔3400-3500之间,整体分布呈枝叉状特征。当时被民间称作是九层妖塔现实版。
2018年3.15热水墓群被盗事件震动全国。涉案文物达到646件,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开始发掘血渭一号墓,2020年结束田野工作。
热水墓墓葬为木石结构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为墓园建筑,为首次发现,刷新了对于热水墓群的认识。

地下部分则是此次发掘的重点。地下墓葬由墓道、殉马坑、照墙、甬道、墓门、墓圹、二层台、殉牲坑、三层台、砾石层、四层台、墓室组成。
墓室为木石结构,由一个主墓、北1、北2、南1、南2四个侧室组成,平面均为长方形,平顶。顶上平铺棚木,主室呈东西长方形,东西6.8米,南北宽4.25米,四壁石砌,砌石中间平铺有木梁。
在主墓室东西两壁各保存四个木质替木,其中东壁墓门北侧还保存有立柱。 主室设有东西向红砂岩棺床,并放置棺椁。在棺木上均有彩绘和贴金。主室内绘有壁画,多已剥落,局部保存有白灰地仗和黑红彩。主室内发现两个个体的人骨。
热水墓的墓道及甬道随葬有大量的绿松石、金箔、金器有镶嵌绿松石的金象、彩绘人形木牌、金包木等,殉马坑内有颈带,系织物与银牌组合,还有大量的黑白石片,共计500余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墓室内随葬有金、铜、铁、漆木、皮革、玉石、海螺等。金器有金胡瓶、鋬指杯、金链子、带饰、革带饰、杏叶等。铜器以容器、铠甲片、各构件上的铜饰等;铁器以铁甲胄,漆器有漆盘、甲片等,木器以马鞍、小型斗栱模型为主。玉石器以装饰的玛瑙、绿松石和大量的黑白石片等。
考古专家在血渭一号墓墓室内清理出一枚刻有骆驼纹、古藏文的银质印章,通过藏学专家释读,结合敦煌吐蕃经卷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断血渭一号墓墓主为吐蕃统治时期的一位吐谷浑王族。
据专家介绍该印章印面中央是一个骆驼纹,两个边缘有一行古藏文,汉语意为“外甥阿柴王(阿夏王)之印”。
从形制来看,这是一枚吐蕃时期的印章,敦煌写卷中曾多次出现过类似的吐蕃印章,印面中央有狮子、鸟、马等动物图案。 吐蕃称呼吐谷浑为“阿柴”,为控制吐谷浑,吐蕃王室与吐谷浑王室联姻,形成了特殊的甥舅关系。
根据墓室出土的金器、丝织物等,结合棚木树木年轮测定,该墓的年代在8世纪中期左右(公元744±35年)。敦煌吐蕃经卷中的《阿柴纪年(残卷)》记载:吐蕃墀邦公主嫁给吐谷浑王,她的儿子是莫贺吐浑可汗。这与墓葬的树木测年基本吻合,同时也和墓葬出土人骨的年龄比较吻合,如果这种推断正确的话,墓主人就有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