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高票房印度电影已然拔高了中国观众们对印度电影的期待和要求。2018年上映的《嗝嗝老师》在这个背景下,成为顶住检验的破冰之作。

然而,这部影片其实是翻拍自2008年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两部影片都取材于美国人布莱德·柯恩的真实经历。

《叫我第一名》豆瓣评分8.6分,人们评价为“希望之光”!

影片叙述了一位患有妥瑞氏症(Tourette)的男孩-布莱德·柯恩,努力成为老师的梦想,并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有位观众看完电影后说:

笑中带泪的活课本,他不是不自卑,只是他用自己的乐观把这种悲悯心理转化为力量和鼓励,克制自己的愤怒和自我否定,逼自己奋进,最终他成功了。

整部影片想要传递给人们的,大抵就是那句心理学领域名言:“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每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01

全世界都嘲笑我,只有我妈相信我

6岁起,柯恩被诊断患有妥瑞氏症,不自主的发出狗吠声及颈部的抖动。

因为这个不能被治愈的病,柯恩与父母的关系完全是两级分化。在父亲眼里,柯恩是个不完美的孩子,总让他在外人面前丢脸。

当柯恩不能控制,不停抖动,发出怪声的时候,爸爸会生气的要求他停止,并企图控制儿子,让他像一个正常的孩子。

父亲忍受不了与母亲离异,他和弟弟跟着妈妈生活,爸爸和他们说他要回亚特兰大的家,来跟他和弟弟告别,他主动的拥抱了弟弟,但是到了柯恩,他并不想抱他,只是柯恩主动来抱爸爸,柯恩说:"爸爸,我爱你",爸爸也只是敷衍的回应了一句:"我也爱你"。

就算柯恩长大成人,从学校毕业,开始找工作,爸爸依然不相信他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老师。他多次让柯恩做他的工作,好歹能养活自己,他觉得那没有什么不好。

父亲点点滴滴的做法,在他与柯恩间筑起了一道墙。

然而,妈妈却给予柯恩无尽的支持与鼓励,她对柯恩的爱浑然天成。

在课堂上,他因为发出怪声,老师认为他在故意捣乱,让他在讲台前向全班同学道歉,并许诺不再发出怪声,他照做了。但是,依旧不能控制地发出怪声,校长请来了他的妈妈,希望她能对柯恩严加管教。

妈妈对校长说:“他也许就是控制不了呢?”惹得校长认为妈妈是在帮柯恩找借口。

可当看过心理医生后,医生给出的答案却是:柯恩是精力旺盛,发出滑稽的声音,作出古怪的举止,只是为了引起注意。这只是个阶段,柯恩会慢慢变得“正常“,像其他人一样。

妈妈不死心,去图书馆借医学书籍自己研究,最后发现柯恩得的是妥瑞氏症候群,一种暂时无药可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时,她奔溃的大哭,却依然不放弃。

带着柯恩参加妥瑞氏症互助小组的活动,发现所有得了这种病的孩子和父母,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几乎就是认命,母子俩却更加坚定的要对抗疾病。

爱传递的基础是有人需要先被爱过,柯恩有一个深爱他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面对嘲讽,校长几句话挽救了他

学校里从同学到老师,都没给过柯恩好脸色。同学给他起外号叫他笨蛋、怪物,老师说他是个大麻烦,让他闭嘴。

这让柯恩无比厌恶上学,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放学,不再有作业,不再有课本,再也不用看老师的臭脸色。

这一切都截止于转学后的柯恩遇到了睿智善良的梅尔校长。

音乐会上,小柯恩频频发出的声音引人侧目。

音乐结束后,校长走上台,问大家:你们听到什么别的声音么?所有的孩子都望向小柯恩。校长请小柯恩上台。

电影 · 剧情

“你为什么要发出怪声?”校长问。

小柯恩拿着麦克风,面对着全校同学,一边发着怪声,抽动着脖子,一边说:我和大家一样不喜欢我发出的声音。可是,我不能控制,我有妥瑞氏症。

校长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柯恩说:这种病现在没药可治。如果你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看待我,我的症状反而会缓和一些。我想和大家一样。

校长说:好吧,你和大家没什么不一样。

梅尔校长的做法,犹如一只大手拨开了乌云,他带动全校师生对柯恩释放出强大的善意,这对柯恩的成长、学业以及理想的奠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成年后的柯恩为求职走遍了全市的每一所学校,一次次因妥瑞氏症被拒绝,几乎山穷水尽时,山景学校释放出了善意包容,让他实现了梦想,走向了成功。

苦痛的心灵需要善意来救赎。

柯恩的人生,能绽放光彩,无不得益于人们释放出的善意。母亲的善意,弟弟的善意,室友的善意,同学的善意,后母的善意,女友的善意,学生的善意,学生家长的善意,同事的善意……善意浮动在柯恩周围,不断给苦痛的心灵传送慰藉,播洒温情,输送力量,让柯恩能在不断地遭遇挫折时坚强乐观地走下去。

可在这个现实世界,有多少人在不幸中苦苦挣扎,有多少人在冰冷的眼光中艰难爬行,我们是否麻木不仁地视而不见,甚至将嘲讽的冷剑插向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

03

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

历经24次面试老师失败,他从不放弃希望。最终经历了三轮面试后,山景小学的校长和副校长给了他一个证明的机会,他用认真幽默的热情教学态度和实力证明了他自己,尤其是,柯恩要负责的是其他班级主任搞不定的“熊孩子们”。

开班之前,把教室布置得像个小花园,从门到窗台,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面面俱到。用心做了每个孩子的名字卡片,并放着孩子们的照片,一张一张整齐排好。把自己的宠物,兔子“姜饼”也一起带去教室。

柯恩的教学方法,俨然就是国际教育倡导的寓教于乐,体验式教学,个性化教学。

第一节课上课了,他让孩子们提问,关于新老师的“怪异特点”,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但柯恩有问必答,即使孩子们会取笑,甚至被骂了“怪胎”。他只是幽默的回答,微笑,并且悉心地指引,对或是错让孩子们从内心体验,而并不是强迫他们接受任何既定概念,并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特点,鼓励,并且开导。

叫柯恩“怪胎”的男孩子-托马斯,是个人人嫌弃的差生,患有注意力缺陷症、多动症,不爱学习,看不下书。柯恩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告诉他,因为妥瑞氏症,他无法专心致志的看书,而对托马斯来说阅读很容易,能够阅读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柯恩对他说“我永远不会放弃你的,我也不会让你放弃你自己。

“怪胎”多么扎眼的标签,但你我又何尝不是怪胎?作为正常人,紧张,不安,悲伤,愤懑,喜悦,所有的情绪一定都伴之有微小的不同常态的举动,我们该庆幸没有被揪住,成为划作异类的把柄,也该庆幸我们可以掩饰、退缩、变换。

对比柯恩的妥瑞氏症,这种无法掩饰的疾病,我们何其幸运。

他在给汽车加油的时候,碰到了开大卡车的梅心,由梅心的经历联想到给孩子上地理课的素材。

用梅心与卡车的故事带动孩子们认识美国地理,孩子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梅心开车经过的地方,亚特兰大、史宾菲尔德、印第安纳波纳斯等一长串的名字就这么脱口而出了。他故意说错城市名,让孩子们来纠正错误,用提问来引导孩子们。

与之对应,让我想到的是国内近几年涌现的经典教育之风,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诗词等经典,从而扩大心胸和视野,虽然方法和手段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那些强迫孩子们从小去学习他们不喜欢技能的教育方式,实在是没有远见、扼杀童心、舍本逐末的行为。

放学后,柯恩站在门口送别班级学生,一个叫阿曼达的女生告诉柯恩,“柯恩老师,我非常喜欢你的课”。

但是,她的父亲在见过柯恩并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后,不顾阿曼达的意愿,去找校长给阿曼达转班,原因是觉得阿曼达需要一个正常的老师,觉得柯恩的妥瑞氏症会影响女儿的学习。

电影 · 剧情

阿曼达:这不公平

阿曼达的父亲:我只是要为我的女儿着想

学校老师:他担心阿曼达不能专心,他觉得你是她学习路上的障碍。

柯恩:他不能给我一次机会么?学期才刚刚开始。

学校老师:他说他很同情,但他说阿曼达需要个正常的老师。别放在心上,家长是老师最难解的课题。

影片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2个问题:父亲到底给了孩子什么?一个好父亲应该给孩子什么?

阿曼达父亲的做法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挑剔教师、学校的家长们。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学生受伤了,老师连午饭都没有吃,把学生送到医院缝合伤口,却遭遇了蛮横不讲理的家长接连炮轰:“我的儿子受伤了,你们看都不让我们看一下,就缝合了伤口,你究竟是那个学生(肇事者)的什么亲戚?你凭什么这么包庇他?你们究竟是什么关系?……”面对着这样咄咄逼人的炮轰,老师差点流下了眼泪。

还有人在百度知道上这样问道: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格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才能成为好父母,仍让很多成年人困惑。

影片中,感恩节来临,阿曼达又一次在门口偷偷看着其他同学在装饰自己的教室,柯恩主动上前开导阿曼达。

电影 · 剧情

阿曼达: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的教室上课?

柯恩:你爸爸都是为了你好,而且你有个很好的老师。

我不能断然说阿曼达的父亲是好或者坏,无论哪个年代,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孩子都是金宝一样,家长对孩子关心则乱,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但柯恩是个好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

谁的成长不会遇到问题?甚至意外和不幸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来临。与不可治愈的妥瑞氏症相斗相杀,正式任职的这一年,他获得了年度最佳老师奖。

他上台领奖发表感言时说,接受妥瑞氏症,让他学会了全世界最宝贵的教训,那就是千万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阻止你工作或玩耍,妥瑞氏症是他一生的伙伴。

04

结语: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正视孩子身上的问题,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伟大的校长,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并教会全校师生如何去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有一群伟大的孩子,敞开心扉地接受“怪胎”老师,孩子们用最真实的情感去分辨什么是好老师。还有一个伟大的主角,人生艰难,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

豆瓣上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电影,它们无一不是在碰巧与合理中取得平衡,注重感性与理性,煽情又不悖逻辑中赢得票房与口碑。这是否也反映出,荧幕前的我们都认同:无论怎样,都是一生,那么不如相信相信的力量。

“小小年纪有什么活不下去的”,这句话却将3000万孩子推向深渊

人口仅中国1%的犹太民族为什么能成为诺贝尔奖霸主?

“阳刚之气”=厌女?这个锅教育部不背!

看完《心灵奇旅》才发现这是一部逃离内卷指南

为什么英国私立学校培养不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