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扫房子。”

年前,家家户户都在大扫除。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爸爸妈妈可能会更加谨慎,不仅要把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还可能使用各种清洁剂、消毒剂,把看不见的细菌、病毒也清除得干干净净,给孩子营造一个足够干净的居家环境。

为了孩子的健康,爸爸妈妈在年前进行“加强版”的大扫除是可以的。不过,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日常清洁或带娃时是否也如此谨慎呢?

1.每次给宝宝清洁小手一定要使用湿巾或洗手液;

2.每次清洗宝宝的奶瓶都要使用奶瓶清洁剂;

3.宝宝接触到的每个玩具都要先用湿巾擦拭一遍;

4.时刻管住宝宝的小手、小嘴,杜绝宝宝用口探索世界……

请停下!宝宝的生活环境只需做到干净而非无菌。如果爸爸妈妈长期为宝宝营造一个“无菌”的生活环境,反而更容易危害宝宝的身体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度消毒会带来哪些危害?

1.残留的消毒剂会吃进肚子里

我们都知道,宝宝爱吃手,也经常会用手抓东西塞进嘴巴里。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基于这一点,特别注重清洁宝宝的小手和任何可能被宝宝塞进嘴巴里的物品,这个时候,就少不了使用各种含有消毒成分的清洁用品。而很多清洁用品都是免洗的,如:免洗洗手液、湿巾,有些物品也可能存在清洁不彻底而残留消毒的成分,这样一来,即便宝宝的小手和其他物品上的细菌被消除了,但宝宝却可能把残留的消毒剂吃进肚子里。

如果宝宝长期摄入“隐形的”消毒剂,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威胁。比如:消毒剂会“不分青红皂白”将体内的各种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全盘消灭;肠道内正常菌群被破坏,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宝宝的身体会出现过敏反应;孩子长期接触消毒剂,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等器官都会有刺激作用,从而增加宝宝患病的几率……

2.无菌锻炼不了免疫系统

肠道是人体的健康中心,只有拥有稳定的肠道菌群,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而肠道菌群中的细菌是由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组成的,三者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从这可以看出,让宝宝适当通过环境接触细菌,有利于宝宝体内肠道菌群的建立。再者,想要宝宝强壮,想要增强宝宝身体的免疫力,就要多对宝宝进行锻炼,多让身体去“战斗”。让宝宝适当接触细菌,能够增强身体对细菌的适应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从而增强宝宝的体质。

反之,如果长期让宝宝生活在“无菌”的环境,那么,当宝宝一接触到细菌,身体就会无法抵御,从而更容易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正确清洁居家环境?

爸爸妈妈在进行大扫除时,对于一些附着了顽固污渍或需要特别清洁的区域,确实应该使用清洁剂进行彻底清洁。不过,在对区域使用清洁剂彻底清洁掉污渍和细菌后,还应使用清水或用清水漂洗干净的湿毛巾对区域进行再次清洁,保证将清洁剂残留的化学成分彻底清洁干净,才算完成对该区域的清洁。

而对于其他不是特别脏的区域,或日常能够清洁到的(宝宝经常活动的)区域,爸爸妈妈则无需过度清洁,一般使用清水擦洗就可以了。

同理,对于一些布制用品,如宝宝的床上用品、衣物或玩偶,爸爸妈妈要选择在大晴天将物品清洗干净并自然晾晒干燥。清洗时可使用宝宝专用的洗衣液进行清洗,但同样的,使用洗衣液清除干净物品上的污渍后,要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然后在有阳光且通风的阳台,自然晾晒干燥即可。

对于一些不能水洗的布制用品,爸爸妈妈也要定期将用品放在阳台自然晾晒,并根据物品的使用寿命安排更换。

对于宝宝那些可水洗的玩具,爸爸妈妈也可以定期将玩具进行水洗,且自然通风晾干。对于不能水洗的玩具,则应使用清水漂洗过的湿布进行擦拭。如有必要使用清洁剂,也要再次用干净的湿毛巾将清洁剂擦拭干净,避免残留。

在清洗宝宝的餐具时,如果餐具不会油腻(如:奶瓶),没有残留顽固污渍,也只需使用清水,用宝宝专用的洗碗巾或刷子清洗干净即可,不需要特别使用清洁剂。如果使用清洁剂清洗(如:有油渍的碗),则要注意在清洗掉污渍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给宝宝提供干净但并非无菌的环境

给家里以及给物品清洁,爸爸妈妈要控制消毒频率,以清洁垃圾污物(保持干净)为主,避免频繁消毒。

再者,即便没有使用消毒剂,清水的冲洗、阳光的晾晒以及不宜生存的干燥环境,都能消除绝大部分细菌和病毒。而这也是最天然且最安全的“消毒剂”。所以,爸爸妈妈在做日常清洁时,只需要做到对区域和物品进行清洁垃圾污物、通风晾晒干燥即可。

生活环境处处充满细菌和病毒,爸爸妈妈必须让宝宝适应这样真实,“残酷”的环境。

而人体自身有着对抗病菌的免疫系统。让宝宝适当接触病菌,可以对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免疫系统时刻保持最佳的“作战状态”,以保证身体强大的抵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腻妈说】

“不干不净”不仅不舒适,还打击了免疫系统,“无菌环境”不仅不现实,还颓废了免疫系统。

只有“干净但并非无菌”,才能既保证给宝宝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又提供一个有效的训练环境,以保证宝宝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