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大家对于“文人”这两个字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文人和儒者给人的感觉是有一点像的,但是在真正的过程中,很容易把一个文人与信奉儒家的读书人区分开来。

因为两种人所坚守的信念不一样。

文人相信自己的心,儒者相信别人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其诗境】

今天来讲一个唐代文人的故事。

杜荀鹤,晚唐时代一位个性鲜明诗人,读书人。他作读书人的路子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坎坷,一生中一次又一次满怀希望直入长安,又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归。

公元846年出生的杜荀鹤,一直到公元891年才考中进士。唐朝是907年正式灭亡的,刚刚考上进士的杜荀鹤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忧患深重的暮年唐朝。

结果也不出所料,有官做的第二年,他就因为时局太过于动荡,没法安安心心地待在任上而决定重返故土,继续回自己的深山老林里隐居去了。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迎来了自己仕途上的一段爆发期,先是被宣州田頵看好,作为使节派到大梁,后来田頵败死,他又得到了朱温的表荐,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

可惜的是,有些人生来就没有做大官的命,还没等豪横一下,好好出出这几年的恶气呢,自己就熬不住,病死了。历史上记载他“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这就看出来他性格上的缺陷了。

杜荀鹤能够留名历史,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歌独树一帜,在晚唐的诗坛中自成一家。而下面这一首《自叙》,是他表达个人心绪气节的一首短诗。这样的诗歌一般写在历经风霜的人生后半段,诗人的风格也已经成熟,所以从这首诗中,我们会很轻易的感知到杜荀鹤性格中吸引人的地方,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原文】

自叙
杜荀鹤 〔唐代〕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条分缕析】

这是一首很典型很典型的文人诗,无论意象的选用还是意境的塑造,都带有很浓的文人气。

第一句一上来的“酒瓮琴书”,普通人和大官儿喜欢喝酒,儒者喜欢读圣贤书,喜欢弹琴的多半是文人,而集诗酒琴于一身,自然也属文人无疑。

第二句是一种人生状态的表达:“熟谙时事乐于贫”。

我知道该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大富大贵地活着,我也懂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我不愿意去做,这样做“不体面”,所以我甘于贫贱。

前几天的《奇葩说》中谈到要不要请孩子老师吃饭的问题,教授刘擎讲的故事我特别有共鸣。一个父亲,他的儿子成绩不好,朋友们都劝他请老师吃顿饭,送点礼什么的,但是他不去,他说这样做不体面。这个不体面并不是说爸爸会觉得丢人,而是他要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榜样,如果自己能为儿子走后门,儿子长大会不会汲汲于钻营取巧呢?

中国自古是人情社会,靠着人情能办成很多事情。但是用人情要有个度,心中要有一杆秤,这种乐于贫贱的态度,正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传家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面跟上两句解释,相比于朗朗乾坤之下尸位素餐的那些人,我更愿意去做闲散宇宙中的闲吟客。

后面两句笔锋一转,说自己做闲吟客也只是迫不得已。生在晚唐,黑暗的朝堂,动荡的社会,诗人自己挽不住时代的狂澜,他把那些未曾实现的抱负都写在诗中,“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为心声,诗里没忘,心中自然也没忘。可叹的是这个社会,容不下自己,容不下真诚、真实。

于是自己只好隐居深山,肺腑之言也只能藏在心中,没有人可以诉说。

没人诉说,那又何必诉说呢?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就安心地做隐士,高歌长啸以终余年,留着一个赤子丹心,为不久以后唐朝的葬礼献一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