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all 3 Soundtrack来自3号厅检票员工00:0005:35

写在前面

看到浪姐2开播,我有种时间按了加速键的错觉,印象中浪姐1好像才刚结束没多久的样子,怎么第二季就开始了呢?

为此,我还特意去翻了翻浪姐1,它的成团之夜是在去年的9月份。

印象其实没有出错,两档节目仅仅隔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可哪怕如此速度,浪姐2还是完全没有维系住浪姐1的热度。

豆瓣5.9分,打分人数还不足1万人,加更版开播两小时都没有出来一个高热度的话题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有的几个热搜,不是黄晓明的绯闻,就是吐槽这一届姐姐划水,业务能力不如第一季。

稍有的几个中性热搜,也是xxx喜剧人,那英不认识xxx,这种和节目内容毫无关系的边角料。

糊是毫无疑问的了。

问题出在哪?

浪姐2知道自己没法复制浪姐1的成功,浪姐1的爆火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结束后也遗留下不少的问题。

但浪姐2依旧选择如法炮制,对问题视而不见,赶着蹭自己第一季的热度。

传闻中近十个亿的招商规模和正片中无处不在的商业植入,都在暗示明示着观众这个IP正在发生某种变化——

浪姐已经完全走向了功利,几乎毫无掩饰地把榨干IP剩余价值这个目的写在了明面上,杀鸡取卵。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热度、口碑双双断崖式下滑,观众看得极其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浪姐2就是在敷衍观众

先来说说,浪姐2原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吧。

一个是如何保持新鲜感的问题。

30+女艺人×跨界×女团这一套,你用在浪姐1里能让观众觉得新鲜,第二季你还继续搞这一套,就没大多的意思了。

节目必须要抛出一些新的问题,或是采用新的模式,才能继续刺激观众。

这些“新”,你在浪姐2里压根看不见,创新是需要时间和心思去做的。

浪姐2采用首秀打分,然后分组进行一公的流程。

所谓的不同,就是分数低的要向分数高的组发起换位挑战,这一套浪姐1淘汰的姐姐们回来挑战时,也已经用过了。

另一个是初衷在第一季走偏了的问题。

浪姐1开播时是带着社会议题性的,它标榜想要帮大龄女性,撕去社会给予的刻板标签。

可到了后期,自个儿把初衷抛在脑后,变成在消费女性话题,这也让大部分观众失望,口碑暴跌。

浪姐2不但没想过将初衷捡起来,反而从一开始就敷衍观众。

第一季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文案聚焦现实中30+女性面临的困境。

再看浪姐2,它给自己选女团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是选秀,而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新定义本身没有问题,浪姐2当然可以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它可以跟浪姐1区别开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是对什么的选择,家庭、爱情或事业吗?还是其他的什么方面呢?

节目组始终没有给到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

那它就是一句空话,一个空的设定,一切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的30+女团选秀。

你再对比两季的采访内容和延伸节目,就会发现浪姐2也不在意自己口中的“选择”,到底意味的是什么。

浪姐1在采访的时候,包括延伸节目《定义》,都在精准切题,引导姐姐们谈对30+女性的一个看法。

从而留下了不少的金句,也形成了30位姐姐个性鲜明的群像。

至于浪姐2呢?

它的采访缺乏类似的话题,延伸节目也从《定义》变成《姐姐解解压》,一个姐姐们坐在一起闲聊、吃饭的地方。

非常低幼。

从方方面面都能看出来,浪姐2呈现的不再是一种30+女性乘风破浪的姿态,它的那股冲劲丧失了,转换成一种被动的态度。

它自己内心也是明白得很,才会在浪姐2在开头说道: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所谓自由是做出最大选择的能力吗?不,真正的自由,是在我们的视野内,容纳和让渡不自由的能力。”

这是很自我矛盾的一套说辞。

如果这些都非节目组、姐姐们的选择,那节目组为什么要做这档节目?姐姐们又为什么要来节目乘风破浪呢?

还有,姐姐们坚持自己的生活观念,不做任何改变和挑战,这才叫“容纳和让渡不自由”。

比如,金巧巧在节目里说孩子是自己最好的作品,阿兰说自己叫“阿懒”,这是她们选择的生活方式。

一旦做出改变,不就没法达到“真正的自由”了吗?

浪姐2在开头给了一堆看似漂亮的文案,但其实说了等于没说,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表达什么,早早就背叛了自己的定义:

“该节目是由芒果TV自制的一档关注30+女性成长、鼓励女性勇敢追梦的励志综艺。30位姐姐摆脱年龄束缚、打破标签定义,勇敢出发逐梦舞台,彰显30+成熟女性的坚韧与魅力。”

你看哪一句还有在实践的?

过于讨好观众的赛制

浪姐2的急功近利,从赛制的微调上就能看出来,它的改变几乎都基于第一季的舆论。

它一心想讨观众的喜欢,而不是向观众展示30位姐姐身上的魅力,这种谄媚导致浪姐2失去了它原本的吸引力。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浪姐2的首秀完全没有去年的话题度。

姐姐们的初舞台从一个完整的舞台,变成了唱和跳分开各展现60秒,就是一个人两个节目。

这个调整或许跟第一季打分各种莫名其妙,杜华一直强调“dance”被观众诟病有关系。

节目组想规避这些问题,所以它将唱跳分开,这是一种很公式化的处理,分数争论少了,惊艳的舞台也变少了。

没有一个完整的舞台呈现,观众很难感受到姐姐身上的魅力,姐姐们也很难像第一季那样扬长避短,强项甚至还会被弱项盖住。

那英唱歌的时候你会觉得听不够,可她开始跳舞以后,你只觉得她在“做法”,想不起她唱了什么。

董洁、汤晶媚等姐姐60秒的舞蹈表现都不错,可前面唱歌让她们都露了怯,又谈何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首秀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小考,除了紧张和乏味,没有太多的亮点,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更要命的是,浪姐2在刻意制造话题,增加矛盾冲突,这是大部分节目获得热度、吸引观众的方式。

但真的不适配于浪姐。

这次,浪姐2分了乘风组和破浪组,待遇是天和地的差别。

乘风组住的是标间,坐的是小轿车,破浪组住的是通铺,坐的是15人的大巴士。

破浪组需要对乘风组发起挑战,才能获得换位名额。

然而因为姐姐们的和谐,差别待遇没有引发矛盾,发挥起话题的作用。

首秀还设置了让其他29位姐姐现场举手打分, 表演者可以看到谁没举手的环节。

这个新环节只会增加场面的尴尬,用来增加话题的炒作。

很明显的一个操作,就是节目组只剪辑了王鸥不举手的举动,还放出了她为什么不举手的采访,仿佛只有王鸥一个人“不友好”。

但从最后的分数排名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姐姐都拿到29票,也就是说不只有王鸥一个人没举手。

这样剪辑有意思吗?

镜头太刻意制造矛盾,只会让观众感到不舒适,特别是对于浪姐这档节目,我们更想看到的是——

袁姗姗在首秀唱《再回首》失误后一脸无措,休息室的29位姐姐一起合唱的歌声;

是弦子表示自己没有人气,希望来自己队伍的姐姐能有人气,没有人选她时,吕一站出来给弦子的拥抱。

我们想看的是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但这些东西被喧宾夺主,弱化到不知哪去了。

姐姐是成就节目的关键

当然,问题不仅仅在节目组,姐姐们也有责任。

浪姐1的姐姐们不知道节目能不能火,所以,每个人都铆足了劲。

可以说,浪姐1给了姐姐们一个机会,最后这档节目能火爆,靠的是浪1姐姐们的魅力和拼搏。

但到了浪姐2,姐姐们知道节目火,缺乏了浪姐1那种未知的冲劲,更多是想借着乘节目组的东风。

第一届姐姐是赌博,大多向死而生,这一届就是看到第一届的成功,想要复制。

贾青说:“站在半山腰太没劲了,所以我想冲一把。”

汤晶媚说自己不上不下没有红过,刘烨说自己八年主持了一个寂寞,浪姐2就是她们要抓住的那阵风。

很多姐姐在首秀后都会问一个问题,经过“高端培训”之后会不会有进步。

你连自己都没有蜕变的自信,拿什么传递给观众呢?

这里不是说姐姐们想红,想翻红,这个参加节目的出发点不对,想抓住机会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可前提是,自己的努力、能力对得起这颗想红的心。

首秀给到姐姐们准备的时间,可很多姐姐还是出现了忘记动作、歌没唱下去等状况。

安又琪说:“姐姐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机会”,首秀的时候却忘记了舞蹈动作。

面对失误,很多姐姐都做出了相似的解释:“可能不是准备得很充分”,并不觉得自己有太大的问题。

按理说,姐姐们面对自己首秀的准备不足,那面对一公和一公前的小考,就应该花费更多的力气去准备。

可很多姐姐们来了以后,依旧是准备不足的状态,没有去挑战自己的安全区。

我们暂且不说节目做没做到自己的初衷,它至少要好看吧,但到了第二期浪姐2都还没有出现反转,连可看性都做不到。

第二期一公前的小考,破浪组要求小考把30秒的唱和跳分开,汤晶媚说没办法,贾青哭着说崩溃了,训练时她们一直在否定自己。

注意,这不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拍法。

考核当天,很多姐姐真的只跳舞,没有唱歌,唱出声就忘了动作。

看了乘风组一分钟边唱边跳的表演,她们也依旧是一堆“这歌好唱”“动作好简单”“还是我们的舞蹈更难”的借口。

这些绝不是观众想看到的浪姐。

就算浪姐2第三期一公的表演能形成反转,又怎么样呢?

观众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陪着准备不足、能力不足、借口一堆的姐姐们一起成长呢?

我们当时想继续看浪姐1,是看到了姐姐们首秀舞台带给我们的惊喜,是看到了能力不够的姐姐们在拼命地练习。

姐姐们才是我们追节目最大的动力。

写到这里,希望浪姐2的姐姐们能明白一个道理:观众并不会为你的准备不足、能力不足而买单。

同时,也希望节目组能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你找来30位姐姐选女团,节目胡乱一搞就能火的。

付出多少就会回报多少,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望周知。

配图/乘风破浪的姐姐

音乐/《悲怆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