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教育部再次发出对澳大利亚的留学预警。

2月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2021年第1号留学预警。预警称,近期,澳大利亚多地连续发生我留学人员遭遇袭击的恶性事件,对我在澳留学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做好安全风险评估,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南都记者观察到,这是4年内教育部第3次发出对澳大利亚的留学预警,近两次预警时隔仅半年。而据南都此前报道,上个月,澳大利亚多地发生我国留学生遇袭事件。

4年内3次发布对澳留学预警

2月5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第1号留学预警称,近期,澳大利亚多地连续发生我留学人员遭遇袭击的恶性事件,对我在澳留学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际旅行仍存在较大风险。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做好安全风险评估,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就在半年前,教育部也发布了类似的留学预警,去年6月9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时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旅行和开放校园存在风险。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发生多起针对亚裔的歧视性事件。教育部为此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当前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南都记者观察到,实际上,4年内教育部曾3次发出对澳大利亚的留学预警。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在发布2018年第1号留学预警时提出,一段时间以来,澳大利亚不同地方发生数起侵犯中国留学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案件。教育部请所有赴澳中国留学人员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风险防范,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1个月内多位在澳留学生无故被袭击

教育部为何此时再次对澳大利亚发出留学预警?

据南都此前报道,仅上个月,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堪培拉等地就曾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无端受辱骂和殴打等恶性事件。

1月19日,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通报,墨尔本某高校一名中国籍留学生近日无端遭当地陌生男子袭击,面部受伤并被送医救治。该领事馆提醒,最近一个时期,墨尔本当地屡发针对中国公民的人身攻击事件,提醒领区内中国公民务必高度重视人身安全。

记者联系到上述被打的留学生吴越博,据他讲述,他是在晚上6点左右,在家附近的超市买完东西正走在马路中间时,一名白人男子突然跑过来对他说话,带着降噪耳机的吴越博并未听清,该名男子随后便将他推倒。

一时感到被冒犯的吴越博起来欲拍照取证,并试图报警,在发现该男子想要离开时,吴越博劝这名男子留下来等待警察的到来。但未曾想白人男子突然过来径直朝他脸上打了一拳,吴越博的眼镜被打碎了,鼻子也骨折了,“血流不止”。

目睹这一情况后,周边很多好心人上前帮忙,给吴越博递来了纱布和冰镇矿泉水。施暴者也趁机离开,但所幸被不久后赶到的警方抓获。据施暴者提供的口供,他跟父母吵架之后下楼袭击了第一个他见到的人。不过吴越博对此说法表示怀疑,因为当天和他一块儿过马路的有不少人,而那人从马路另一边过来在一群人中仅袭击了他。警察也回复还会继续调查。

目前吴越博的鼻子已经恢复得较好,外表上已看不出来异样,心理也未受到影响,他正在等待该起案件的后续调查结果。

实际上,吴越博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检索发现,上个月澳大利亚多地均有发生留学生遇袭事件。

1月14日晚,一名中国籍男学生在堪培拉Belconnen车站遭当地青年无故袭击,造成下颚、右脸颊严重损伤,身体多处擦伤。另有一名女生眼角遭轻微挫伤。目前,被袭击的男学生伤势相对较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被袭击的女生已出院。当地警方正在调查该案。

此外,当地时间1月12日,居住在悉尼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Cindy,在当地一个火车站外遭到途径的6位青年突然辱骂,其中一人更上前袭击Cindy头部,幸好随后多人上前救助,该名女生无大碍,但6名青年逃去无踪,受害女学生也已报警。

去年以来赴澳留学人数有所下降

记者了解到,较长时间以来澳大利亚都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热门选择之一。

据澳大利亚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内地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注册数逐年增长,2016年为19.5万多人,2019年达到25.9万人。不过,这一趋势自2020年开始有所下降,2020年注册数为22.9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中国学生赴澳留学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据其分析,因为疫情引发的澳洲封闭边境、停航是导致中澳留学生往来停滞的重要原因。同时,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健康安全也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另外,网络授课效果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对赴澳留学学习质量的担忧,据了解,受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大部分高校在2021第一学期仍维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为主的授课方式。

据《澳大利亚人报》1月20日报道,高等教育专家Frank Larkins分析,澳洲大学要在2022年才能开始从损失70亿留学生学费以及COVID-19衰退中恢复过来,而要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则需要更久时间,更全面的复苏则要在2025年才可能看到。

(文中吴越博为化名)

南都记者吴单 实习生李文隽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