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开年后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受较大影响。在“六稳”“六保”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各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就业,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形势逐步改善。随着复工复产的深入推进,务工群众收入实现稳中有升。近日,记者在深入采访中,部分外出务工群众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年度“收支”账,从小账本里看务工群众生活“新变化”。
收入有增长 致富信心足
作为一名资深金牌月嫂,章梅梅最大的敌人是“困”。即便躺在床上,照护的婴儿已经安顿好,她心里也总是绷着一根弦,从来不敢深睡。
2002年,章梅梅从老家贵州毕节农村来到昆明闯荡,从工地厨师到酒店厨师,后来又凭借着护理技能和一手好厨艺,初中学历的章梅梅从育儿嫂一步步成为金牌月嫂,工资从每月300元一路升至如今的1万多元,而这个收入是老家毕节平均工资的3倍多。
“想到凭借自己的双手能在城市里买上了新房,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去年相中了一款10万元的车,打算今年买下来。”父母和孩子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让章梅梅打心底里觉得欣慰和幸福。
算起一家人去年的收支账,章梅梅说,虽然去年很多行业受疫情影响,但是自己常年在雇主家工作,并没有收到疫情影响。作为金牌月嫂,她每个月工资都能拿到1万元。除去订阅最新的科学育儿教学课以及给父母和孩子的开销外,还攒下7万元,再加上丈夫的收入,家庭总共入账12万元,“还是手里有钱最踏实。”章梅梅自信地说道。
每天早上7点,热气腾腾的包子端上取餐台,炉灶上的皮蛋瘦肉粥在咕嘟作响……这是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楚雄州传染病医院项目职工食堂的日常景象。食堂管理员刘湘英表示老家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的刘湘英已经在项目工地食堂干了7年的时间。每周6天、一日三餐、做了7000多顿饭的她笑称自己喂饱了无数个建筑人,比他们自己更了解口味的喜好。
“茄子10斤,猪肉10斤,牛肉20斤……”早上9点30分,刘湘英摊开自己的采购账本如数家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刘湘英常年跟着工地跑,厨房从曲靖搬到普洱、丽江、楚雄等多个项目。“这个移动灶台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刘湘英有些自豪地说道。
凭着性格好、手艺佳,刘湘英深受职工们的喜爱,工地食堂被她操持得井井有条。这两年丈夫也来到工地上给她当帮厨,夫妻俩现在月收入近万元。
“项目上包吃住,逢年过节还发福利,能攒下不少钱。”刘湘英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她和丈夫攒下近10万元,一家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摘下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2月初,距离春节还有不到半个月,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卯家湾社区10栋1001,搬迁群众周应先的家里挂着火红的灯笼和中国结,一家人正围坐在电暖炉旁吃饭,浓浓的年味儿已扑面而来。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区,3.6万名搬迁群众已逐步融入城市新生活,今年33岁的周应先就是其中的一个。搬迁前,周应先家所居住的鲁甸县新街镇新街村是昭通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广种薄收,一家人辛苦一年也只有1万多元的收入。
能够搬出大山,作为年轻人,周应先和妻子对城市充满了期待。但60多岁的父母却是顾虑重重,离开了家乡土地如何生存?2019年卯家湾安置区开工建设,为打消父母的疑虑,周应先加入到了安置区建设大军,由于没有技术和文化,起初只能做杂工,每月只有3000多元的工资。“当时觉得3000多元的工资在城里没法养活一家人,我必须要转变。”周应先说。
正在为生计发愁的周应先听说了一个消息。为助力昭通脱贫攻坚,中建二局鲁甸项目部积极响应“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号召,开办农民工帮扶夜校,定期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把贫困群众转化成为技术型人才。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周应先成为了帮扶夜校的第一批学员。他白天在工地上做混凝土浇筑,晚上在项目部举办的农民工帮扶夜校学习,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很快就成长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也涨到6000多元。
2020年,周应先一家搬入新居,安置区的配套项目也逐渐完善,妻子也在安置区就近就业上岗。没有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加上自己过硬的技术,周应先萌生了再进一步的念头。
说干就干,2020年4月,周应先召集了一支由12人组织的砌砖小组,在新街镇集镇承包了一栋房子的砌砖工作,一个小组每天最多能砌砖3000多块,不到15天的时间,一栋6层楼的房子就完工了。经过工资结算,周应先的队友平均能拿到近5000元的工资。由于干活快、质量过硬,砌砖小组赢得了好口碑,也不愁接不到活。
走进周应先的家,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沙发等家具都已置办齐全,鸡鸭鱼肉也搬上了日常餐桌。他告诉记者,过去的2020年,仅他一人打工收入就达11万多元。搬进新居的同时,他还花了7万多元全款买了家里的第一辆小汽车,不仅方便了家人的出行,也方便了自己外出打工。
在周应先的施工团队里,和他一样搬出大山,摘下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的工友还有很多。“新的一年,我们还要更加努力,通过边实践边教学的方式,吸纳更多搬迁群众进入砌砖小组,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周应先和工友们高兴地说道。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 实习生 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