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钱钟书《围城》

大家好,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根本不需要做太多的铺垫,因为它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更是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它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介绍一下《围城》的故事情节。

故事发生在1920年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位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中走出来的有志青年。但是迫于家人的压力,与同乡周家的女子定亲。但不曾想,在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这位未过门的媳妇患病身亡。出于礼节,方鸿渐为其撰写了一篇悼文。准岳父周先生看过此文之后深受感动,于是便决定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

但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期间不学无术,整日游手好闲不理学业半分。毕业的时候,为了能够给家里人一个交代,便购买了一份假的学位证书——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

方鸿渐跟随海外学成归来的学生一起回国的时候,在船上认识了留学生鲍小姐,但怎料想却被其欺骗了感情,内心十分受创。而此时,又遇见了大学女同学苏文纨。回国之后的方鸿渐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在上海开办的银行任职,并且在此期间得到了苏文纨的青睐。而后又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这份感情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最终苏文纨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而此前一直是方鸿渐为情敌的赵辛楣,也因苏文纨的结婚,与方鸿渐和好并视之为知己,两人惺惺相惜。

不过此时的方鸿渐与周家的矛盾逐渐加剧。抗战开始后,方家逃难到了上海租界。方鸿渐在这个昔日“情敌”赵辛楣的引荐之下,和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等几个人共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但是在任教期间,因为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使其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在与孙柔嘉订婚后,便离开了三闾大学,回到了上海。

不过婚后的生活并不总是幸福美满的,方鸿渐夫妇在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出来,并且日益的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这个在多段感情中受创的青年,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有人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这本《围城》,称其是讽刺幽默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辛辣讽刺的语言艺术在这部书中被钱钟书运用的淋漓尽致。他将比喻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而这种比喻时而让人捧腹大笑,时而又让人陷入沉思。就像在书中他对于鲍小姐的描写,他把他把穿着泳装的鲍小姐比喻成“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的片头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要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部小说虽然名叫《围城》,但是书中却对于“围城”只字未提,不过书中却处处令人能够感受到“围城”的存在,它既是一座有形之城,亦是一座不可名状的无形之城。在我们生活中,与人的交际是“围城”、家庭是“围城”、职场是“围城”,而婚姻更是一座“围城”。在这个无形之城的包围中,城里的人将人性中的贪婪、欲望、仇恨等等诸多黑暗面,毫无忌讳地展现出来。

你看见了吗?那座有形且无形的城池。

好了,《围城》这本书就为您介绍到这里。我是发酵菌,关注我,不书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