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 年资本市场有哪些投资机会,资本市场下一个30年又有怎样的趋势? 由青海视界直播、上海市股份公司联合会主办的《2021资本市场论坛》于1月18日晚间在腾讯财经开启,连续5场高质量的主题讨论,21位 重磅嘉宾将围绕全球经济挑战与产业链重构、新格局重塑发展新趋势等话题进行多元探讨。

20日的论坛围绕“大变局下的企业创新与发展”主题展开。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就已经处于双循环状态了,当前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新意是双循环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内外循环的比重需要适时调整

贾康从体制与市场发育的脉络上梳理称,以内循环为主体和中国发展阶段的转换有内在联系。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本土市场经济还未形成概念,商品经济实际运行水平低,当时的战略方针上提出国际经济大循环,“两头在外”,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很多要素从外部引入中国,利用本土的低廉劳动力与土地等资源的低成本,加工生产形成成品后再输出国外。这在当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发展,国际经济大循环仍在进行,它带来的国外资金、技术成果和非常可贵的商品经济意识与市场商业文明规则,已促使中国在改革和开放结合互动中,比较好地完成了所谓原始积累过程,并以比较优势为主,支撑着中国这一巨大经济体实现了经济起飞,一路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在千年之交之后,中国入世更是让国际经济大循环直接对接了整个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由此产生了中国奇迹: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贸易总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制造业总规模也是世界第一。

同时,大型经济体所必须警惕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越发明显。尤其是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全球化遭遇逆流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陡然上升。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在中国已实现了经济起飞、需在增长方式上告别粗放转向集约和实现“高质量中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的双循环还要继续,但两个循环的分量需要调整,内循环必然要成为主体。要依仗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在把控很多本土易实现的确定性因素情况下,使中国更好地抗御外部不确定性的困扰与冲击。同时,这也正是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与和平崛起过程中更好争取主动权,使得中国能够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过程中稳中求进、更有效率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

以制度创新、政策优化消除堵点

贾康同时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排斥外循环,国际经济大循环要继续进行,只是其相对分量现在可以调低,要更多地发挥内循环的作用。而为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新发展格局,一定要以制度创新消除堵点,实现新旧动力的转换,调动一切潜力和活力,从而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空间,形成一个质量不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去对接“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

在谈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去促进国内大循环建设时,贾康称,消费潜力释放,需要消除收入分配方面的堵点。中国是全球最大人口规模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过老百姓收入的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的消费,是内循环的支撑力,这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内循环支柱。而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源头上是需要更好形成“有效投融资”,从而依靠有活力、有效益的经济发展去提供就业,由此带来老百姓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处理好激励机制问题,鼓励大家创业创新(特别是注重提供90%以上新增就业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重视在正确的激励机制下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和创业创新的潜力、活力。

贾康指出,初次分配更多地是鼓励“做蛋糕”,即考虑从合理的激励和必要的竞争去创造财富和增加居民收入,这是讲效率。而与效率相对应的是均平问题(指的是与过程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有别的“结果的均平程度”)。分配结果的均平状态与效率是一对必须权衡的关系,如果分配结果过于平均化,就会落入“吃大锅饭”的不良状态,但如果过于悬殊,社会上处于低收入端的弱势群体比重过高,会引起社会全体成员里面不和谐的因素过大,危及社会稳定。因此这种权衡关系要更多依靠二次分 配,或称“切蛋糕”中的“再分 配”,来处理好最主要的合理化问题。

贾康认为,在二次分配领域,财政义不容辞,一是要动用公共资源扶助弱势群体,对城市和农村要实现低保“应保尽保”的全覆盖,还要对残疾人、重病人、孤独老人、失怙孤儿等,进行救济和抚恤。二是在税收方面,则要“啃硬骨头”推动直接税改革,形成合理的收入再分配中“抽肥补瘦”的机制,积极促进共同富裕,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此外,还必须通过社保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效消除老百姓在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相应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即使居民在当期收入增加的同时“更敢花钱”,增进美好生活的质量与体验。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后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贾康学术平台| 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