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无论电影好坏,看完必要写些什么。
很久没动笔了,压了好几部片子。
最“偷懒”的写法是,先易后难。
今天反着来,把最想写的写出来。
【一】
要我说,《前程似锦的女孩》是部好电影。
理由也很简单直白:打破了好莱坞女性影视剧中的固有思维。
要么如神经病般的反抗,披着女权的衣裳,玩爽片的套路,把主角塑造成无懈可击、坚韧不拔的女战神;
看过港版《女性复仇》、2019版《霹雳娇娃》及部分超英电影的观众,应该挺熟悉的。
要么小家子气得碎碎念, 把“人生皆苦”、“我入地狱”一类的苦行僧式套路,生硬地装在因爱生恨的绝望女主角身上。
远的不说,近的如《圣何塞谋杀案》可归入此类。
明眼人都看得出,无脑的抗争与病态的呻吟,是两个无以复加的极端。
为何主角就不能正常点、理智点、生活点?
哪怕要表现得女主足够执拗、睿智,敢于自我牺牲,
也别离真实太远。
《前程似锦的女孩》好在哪?
除了上面说的不走极端之外。
主演拼尽了全力,节奏把控很到位,以及大胆而现实的故事,都给片子加了分,
最重要的,还是这部片子,在无情鞭笞了“前程似锦的男孩”之外,
明确地划清了善良与邪恶、病态与执着、热情与冷酷的界限。
【二】
年轻的爱丽森·布里,很善于把握这种表面平淡如水、内心备受煎熬的角色,
让一个棱角分明却不乏执拗的普通女孩,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平凡的邻家女孩凯瑞,有个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妮娜。
长期的相处让他们情同手足,胜似亲姐妹,
以至于上大学时,他们都选择进入一所医科大学。
然而,西方年轻人的所谓派对文化,让这对质朴的女孩改变了命运。
界限模糊的“酒后乱性”,根本掩盖不了被迫轮流发生关系的龌龊与不堪,
妮娜得以死抗争,似乎也改变不了有权有势的父母、装无辜的前程似锦男孩,以及麻木的西方社会体系。
自责的凯瑞退了学,回到了家乡。
逃避,或许对一个没什么背景的女孩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问题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
内心的痛苦没有发泄出口,结果是要么疯掉,要么死掉。
于是,她开始尝试着,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报复那些心目中的“替罪羊”:
打扮得花枝招展、性感奔放,装作烂醉如泥,等待请君入瓮的机会,
她被各类男性“幸运”的“捡尸”,带到家中或旅馆,在关键时刻,十分冷静地盯着对方,问他要干什么?
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捡尸”,变成了一声无声胜有声的诘问,此时自知理亏的男人,才意识到自己被一个女人耍了。
这不是所谓的“游戏”,凯瑞用自己作为诱饵,报复那些习惯于下半身思考的“恶臭男人”,
只是,一次次成功的报复,换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更深的自责。
越报复,越痛苦。
【三】
夹杂在突如其来的甜腻爱情与无法摆脱的复仇冲动之间,凯瑞陷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人的一生,总是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求某种自认为心安理得的平衡感,
凯瑞也不例外。
她不想就这么轻易的忘掉过去,轻易的收手,哪怕自己的父母、妮娜的妈妈、有意照顾她的女店主,都在竭尽全力地劝她走出来。
报复依然在继续,不限于愚蠢的陌生男人,
让那个伤害过妮娜的女同学、极力庇护的女校长,帮“前程似锦的男孩”脱罪的中年律师,尝尝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感觉,
与其说,是凯瑞为了妮娜讨回公道,不如说,是她想要放下过往、追求新生活的某种“交代”。
为了妮娜,这是必须要做的,做完了,就结束了,她本来是这么想的。
谁能想得到,对她情有独钟的老同学、现男友,竟然也是参与龌龊排队的其中一员。
于是,走向自我毁灭的终极报复,最终还是不可避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于自我封闭、永远活在过去的女主凯瑞是可悲的,
但凡事必有因果,特别是接连揭露真相、遭遇背叛之后。
凯瑞不想死,却又不得不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换取正义的审判。
这是个无解的结局。
【四】
除了探讨一个世人熟视无睹的“社死”话题之外,《前程似锦的女孩》很好地融入惊悚、悬疑成分,让一个复仇故事变得不那么沉闷。
观众追着女主的脚步,被环环相扣的复仇计划震撼,又被女主善良的本心折服。
报复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你知道,曾经按照“惯例”而犯下的错误,对受害者来说是多么严重、荒谬。
通过一次次的递进,观众们与凯瑞一道,拼凑起了妮娜遭遇派对骚扰的真相,
本就灰暗的现实,在残酷的细节面前变得更加难以接受。
于是,接近真相的过程,为接近死亡创造了必然。
这个永远打不开的心结,除了颠覆社会认知之外,也只有死亡这一条路了。
让自我牺牲的报复成为必然,想来就是对那些“前程似锦的男孩”最大的讽刺了。
然而,除了让始作俑者认罪伏法,这还能改变什么?
在两极极端分化、社会极端撕裂西方社会,掌握资本与话语权的精英阶层,不会因一两个被揪出来的“败类”而受到质疑,习以为常的麻木,依然不会得到丝毫改变。
除了一声廉价的叹息。
与看起来挺残酷的电影结局比起来,现实往往更残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