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走进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脱贫户林广平正和妻子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碌着。“茴香的适应性强、种植期短,种植过程中技术要求不高,而且每年的销售价格不低。”林广平说,去年他在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获得了1.2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补贴,建起两个蔬菜大棚,一季收入就突破了2万元。“看着一张张红色的钞票,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持续巩固深化脱贫成果,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保障,也是激活农村地区发展活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我市将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作为重中之重,全市159家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3月底前全部开工复工;7个贫困县新增产业扶贫项目65个,总投资5.6亿元。

去年,盐山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投资5000万元的北京新发地盐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园、投资4400万元的食用菌种植、投资5178万元的生猪养殖、投资5100万元的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投资1000万元的清香食品加工扩大再生产“六大项目”初具雏形,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起产业有龙头、主体有活力、发展有规模、贫困户能受益的农业产业扶贫格局。

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我市充分结合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整合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三方力量,聚合资本、资源、劳动力、市场四项要素,做大做优扶贫产业集群,使产业扶贫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压舱石”。

每天天刚蒙蒙亮,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的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的电宰加工厂内早早就开了工,满载着鸡笼的货车进进出出。

这是孟村回族自治县重点打造肉鸡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新县镇赵石桥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为有效提高脱贫户收入,村集体积极流转土地,投资450万元建起存栏15万只的肉鸡养殖小区,并把脱贫户、低保、五保等低收入群众吸纳到产业链中,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增加、贫困户享受分红的双赢。

过去一年,我市持续做大做强以“温氏养猪”“大成养鸡”“乐寿鸭业”为代表的扶贫产业,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帮扶多重覆盖。南皮县、盐山县、东光县、献县《牵手温氏养猪 助力精准扶贫——沧州温氏生猪养殖》,孟村回族自治县《做强“六链”模式做实产业扶贫》,海兴县《把贫困的“盐碱滩”变成致富“黄金滩”》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持续深化产业扶贫,我市还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广大民营企业与脱贫村、脱贫户结成帮扶对象,为产业扶贫注入新动能。

2020年,我市相关部门线上引进“抖音”网络直播带货模式,并组织直播带货商务培训班,现场观摩“淘博会”直播带货,培训直播企业30余家,积极推荐“小亮扶贫鸡”等近百种扶贫产品入驻京东中冀扶贫馆。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推动扶贫产品地域化、品牌化,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全市全年有928家企业参与帮扶,实现脱贫村村企结对帮扶全覆盖。

随着一系列扶贫产业项目的落子落地,我市更加注重加强就业服务,助力贫困劳动力全就业。全面摸清当地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用人用工计划,摸准贫困劳动力底数和就业需求,“一对一”了解就业需求,“点对点”对接用工单位,“面对面”落实就业岗位,尽可能为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谋一份职业。同时,全市还因地制宜,设置扶贫公益岗位9545个,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达2.34万人,实现了省要求的“一超过、两不少于”目标。在全省就业扶贫工作推进视频会上,沧州成为唯一一个进行先进典型发言的设区市。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 孙 健 通讯员 宋志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