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别致清雅,三室一厅,通透敞亮,还自带朝南小院。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白峰街道外峙村的最东面,新建了这样一栋看似普通的民房。小院外的右侧墙柱上门牌醒目,“向阳居”三字,提示着这里有个故事。

从设计定稿到土建装修,从网络众筹到内装布置,这套房子,里里外外都凝结着街道精准帮扶的爱心,以及百余名志愿者、热心市民的接力相助。

1月31日,59岁的潘文明和丈夫老周、儿子小周一起拎包入住了。

“二十多年来,做梦都想住进这样的新房子,今朝赶在春节前梦成真了,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潘文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文明一家住上新居记者 郑凯侠/摄

双残特困户,春节前住上新房

潘文明一家是村里的特困家庭,其丈夫和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丈夫不发病时,尚能生活自理,儿子小周则病情反复,需要家人日日贴身看护。

早年,街道通过帮扶给潘文明找了个稳定的工作,在矿石码头负责保洁。这些年来,她早出晚归,清扫码头矿渣,用微薄收入维持着这个家。

这家原本有个老宅,是建于约80年前的简陋土坯房。1996年,老宅坍塌了,一家三口无处可去,幸得一名亲戚照顾,20多年来,一直借住在对方的空置房子里。

只是,虽有安身之处,却无安心之所。亲戚的房子年代已久,前后经过两次维修,建造工艺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居住环境每况愈下:屋顶漏水,逢大风大雨得用一排脸盆接水;墙体开裂,受潮发霉,进屋能闻到一股刺鼻的霉味……

一户双残,能尽量保障温饱已属不易,谈何改善生活?对潘文明而言,哪怕是缩减日常的生活开支,父子俩每月的固定看病开销,依然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有好几次,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她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谢谢大家,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2月2日中午,在新房子里,潘文明招呼记者在客厅沙发坐下,忆起过往的艰辛酸楚,她的眼眶有些发红。改善居住环境,是她藏在心底的奢望,此次如愿,除了“谢谢”,不善言辞的她不知再说什么。

当天中午,她从单位匆匆赶回,给父子俩准备一顿热乎饭后,欢喜地给记者介绍起了新房子。100平方米的空间,被隔成三室一厅,每间房都方方正正,铺装的灰白色地砖让房子看起来更加敞亮。对她来说,这里太“豪华”了:墙面洁白,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还有空调、热水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住上新居,是潘文明的梦想 记者 郑凯侠/摄

当天,儿子小周状态非常稳定,高兴时还哼歌一曲。“我这辈子第一次住新房子,特别特别特别开心!”他连用了三个“特别”强调自己的心情。

看到儿子情绪高涨,父亲在旁也是一脸欢喜。听潘文明说,丈夫平日里不爱干活,可这两天仿佛换了一个人,忙前忙后,归置搬家的物件。

援建+众筹,爱心汇聚“向阳居”

采访中,潘文明数次向记者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她口中的“大家”,是白峰街道“家有晴天”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以及参与爱心众筹的市民和邻里。

“‘家有晴天’项目发起于2017年,通过送医服务、心理辅导、政策对接等方式关怀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以最大程度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周宁是“家有晴天”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他介绍,针对潘文明家庭的困境,同时为了圆她的“新居梦”,去年9月,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同“一米阳光”党建云平台,为这个家庭量身打造了精准的帮扶方案。“众筹建新房,是‘家有晴天’项目运行以来,帮扶力度最大的一次。”

房子在哪儿盖呢?记者采访得知,如今的新居正是潘文明老宅的原址。前期,街道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帮她办好了老宅原拆原建的手续。

有了地址,就差施工队了。获悉此事,家住白峰街道的胡学松主动将这活儿揽了下来。他是当地“724小胡服务热线”公益组织的领头人,拥有一支专业的土建施工队,日常邻里若有啥维修需求,随叫随到。

参与建房的人员确定后,“家有晴天”项目的志愿者与胡学松带领的技工团队分工合作,奔走筹措施工机械、工具,采买实惠好用的建装材料。10月,房子开建了。

老宅原址上,新居成型了 通讯员供图

施工过程中,为潘文明一家圆梦的网络众筹同步开展。周宁以捐资人意愿向街道慈善分会申请一日捐定向帮扶,一时间,爱心汇聚,定向用于房屋涂装和铺装的2万元捐款很快到位。除了这笔钱,另有家电、家具等物资物料也陆续送进潘文明的新居,瞬间填满了空荡荡的房子。

“送什么的都有,比如热水器、油烟机、电饭煲、空调等生活家电,比如石料木方、台盆水槽、卫浴洁具、轨道窗帘等家装主材。”周宁说,赠送物资的,除了不相识的网友,更多的是白峰街道的居民、邻里。

从无到有,从茅草蓬堆的乱石岗到漂亮的农家小院,汇聚的是多方人士的爱心。大家给新房取了个温暖的名字——“向阳居”,希望潘文明一家能从此向阳而居。

1月31日是乔迁的好日子,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齐聚“向阳居”,组装家居,清洁打扫,铺床叠被,挂上门牌,张贴喜庆的春联。中午时分,迎着最灿烂的阳光,潘文明牵着特意洗漱一新的丈夫和儿子的手,欢天喜地入住新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家那日,志愿者们纷纷赶来帮忙 通讯员供图

“这是‘向阳居’壹号,以后还会有贰号、叁号,希望‘家有晴天’项目能帮助更多困境家庭圆梦。”当天,指着“向阳居”门牌左上角的“壹号”字样,周宁有了这样的期望。

“向阳居”壹号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王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