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提地点不提人”——近日,上海在疫情信息发布上的这一变化广受好评。通报中隐去了三名确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也没有公布过细的活动轨迹。截至目前,已有至少五个地方效仿了这一做法。

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总体来看,随着疫情发展,各地政府发布的流调报告从最初只有基本统计数据,到公布确诊患者的性别、年龄、曾乘坐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公共场所(精确到具体时间)、出行目的等详细个人信息,转变成了现在的 “只提地点不提人”。

对于确诊患者和密接者来说,这无疑是个非常好的转变。此前,各地频频发生确诊患者和密接者个人信息泄露,被骚扰甚至网暴的事件,流调报告信息过于详细就是原因之一。多位专家表示,上海的流调报告形式保护了患者的个人隐私,值得提倡。还有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意见。

流调轨迹公布:早期聚焦超级传播者 中后期聚焦确诊患者

1月23日,上海公布的流调报告广受好评。报告中,三名确诊病例没有被公布姓氏,而是以病例1、病例2、病例3代称,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也被隐去;同时,报告也没有单独公布每个人的行动轨迹,只是列举了三名病例涉及的公共场所。

上海为何在此时选择“只提地点不提人”?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接受央视新闻周刊采访时称,流调报告的公布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疫情初期各地公布的流调信息都很详细,如果上海在当时选择只提地点不提人,公众可能会因此给专业机构施压。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主张这么做,因为公布详细的细节,你知道这个人是男的女的,对任何人都没有意义。在发现病例后,我们疾控中心都会对他涉及到的公共场所做终末消毒,也就是说你再公布他是哪里的,你知道他什么职业,对疫情控制都没有意义。” 吴凡称。

此外,吴凡还表示,流调报告公布过于详细还会为后期的流调工作带来负反应。“后续再有确诊病例,他害怕,为了不让你对我的家庭生活家人有更多的影响,他不告诉你(个人信息)。其实(对疫情防控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总体来看,随着疫情发展,各地政府发布的流调报告从最初只有基本统计数据,到确诊患者的性别、年龄、曾乘坐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公共场所(精确到具体时间)、出行目的等详细个人信息,再到现在的 “只提地点不提人”。

在疫情早期,新增病例数较多的地区公布的信息以新增确诊病例数等基本数据为主,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公开个别“超级传播者”的行动轨迹。

以疫情早期确诊患者数量最多的湖北省为例。2020年1月-2月,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的疫情信息主要包括省内确诊病例总数、各地区当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量、新增病亡数量及新增出院人数等基本数据。在2020年1月21日,时任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了一位“超级传播者”赵某的具体情况和行动轨迹。

此外,在疫情早期,部分新增病例数相对较少的地区除了会公布基本数据,还会公布当地确诊患者的行程轨迹,有些地方还隐去了患者姓氏,以病例编号来代替。如河南、云南等地在2020年2月公布患者行程轨迹时就以“第X号病例”来代替患者姓氏。

随着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各地新增确诊病例数陆续归零。隐私护卫队发现,在疫情中后期,个别地区出现零散确诊病例,各地会选择公布所有确诊患者的轨迹信息。这些信息基本包括姓氏、性别、年龄、与其他确诊患者关系、住址、核酸检测结果、活动地点及出行目的等。

患者出行目的成“吃瓜”主要信息

前述详细的流调报告形式为何越来越“不受待见”,最终变成“只提地点不提人”?据报道,在上海更新流调报告前,已有多起新冠患者因流调报告公布的个人信息过于详细被过分关注甚至骚扰的事件。网友根据流调报告信息“吃瓜”、调侃患者的个人生活,已对部分患者造成困扰。

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流调信息披露后,最易被网友“吃瓜”、调侃、热议的信息主要集中于患者的出行目的,除此之外,患者的职业、年龄、家庭住址及与其他确诊患者的关系等信息也常成为网友的谈资。

石家庄的两名患者就曾因出行目的及与确诊患者的关系被广泛热议。

1月11日-12日,石家庄卫健委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相继公布了两批共116例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每位患者的流调信息基本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确诊前14天到访过的地点及出行目的、核酸检测时间、核酸检测结果、收治医院等信息,部分患者的信息还包括与其他确诊患者的关系。

在这两批流调信息中,有两名患者的行程虽发布于不同日期,但因流调信息显示二人系夫妻关系,网友迅速将二人联系在一起。

隐私护卫队发现,两位患者的出行目的是网友此次“吃瓜”的主要内容。

流调信息显示,女方的出行目的主要包括带孩子看病、购物等,但公布的流调信息具体到了她所购买的物品信息,例如买鸡柳、买包子等。男方的出行目的主要包括去网吧上网、吃饭等。结合二人系夫妻关系,多位网友对其私人生活评头论足,认为女方操持家务,男方只知玩乐,调侃他们为“丧偶式婚姻”。

此外,还有患者因年龄和出行目的受到关注。2020年12月24日,北京通报一例无症状感染者,提及该患者为34岁男性,因参加研究生考试主动进行核酸检测而发现阳性。该信息引发网友对中年人考研的讨论。

被公布行程后,除了生活成为网友的谈资,有患者甚至因为年龄、性别及活动地点遭到人肉和网暴。2020年12月8日,成都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成都发布通报的确诊病例信息显示,20岁女孩赵某14日内曾在三个酒吧停留。

当日上午,赵某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被转发,疑似被泄露,涉及的图片包含了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照片等信息。与此同时,网上出现了部分对她的谩骂和“调侃”言论。

6地报告已“只提地点不提人” 河北等地暂未更新

年龄、性别、出行目的、职业、与其他确诊患者的关系,这些涉及具体的“人”的信息成为网友谈资后,哪些地方及时更新了流调信息公布内容?还有哪些地方在公布流调信息时仍涉及这些信息?

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自1月23日上海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后,共10地仍有本土新增,包括北京,上海,吉林通化、长春,河北石家庄、邢台、定州,黑龙江绥化、哈尔滨及陕西渭南。其中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等6地已更新流调报告形式,但河北、陕西等地暂未见更新。

在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等地,更新后的流调报告形式均为“只提地点不提人”,部分隐去患者的个人信息。其中,北京在1月23日公布的轨迹仍涉及性别和年龄,于1月24日开始,隐去了患者的出行目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但仍提及住址。

此外,黑龙江绥化、哈尔滨的信息与上海公布的流调信息最为简洁,只提及患者的出行时间及地点。

流调报告提及哪些信息最合适?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认为,有三个信息值得公布,即确诊病例在确诊14天前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当时当地的确诊人数。沈岿提到,上海目前的流调报告形式十分理想,利于确诊病例的隐私保护。

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建媛也认为,上海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形式值得肯定。此外,杨建媛还提到,如果部分确诊病例职业特殊,如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也可选择性地公布。

沈岿认为,流调报告的公布应尽量实现疫情信息的发布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实现各地疫情信息的发布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上,我希望国家卫健委能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因为上海的做法也许是通过媒体的传播,被其他地区作为榜样去学习的,但这个过程相对缓慢。所以我认为在国家层面,应有一个指导性意见,”沈岿表示。

对于如何避免公众“吃瓜”流调信息,沈岿认为,从道德伦理上,公众应树立对人格尊严的尊重意识,重视对人格的保护,树立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此外,相关部门应找到公众“吃瓜”的源头,避免公布详细的个人信息。

采写:实习生严兆鑫 南都见习记者孙朝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尤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