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历史上曾经出台过排华法案,这个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但是鲜有人知道,澳大利亚也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排华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大利亚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

据说第一批运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是新南威尔士于1848年接收的来自中国厦门的100个成年人和20个男童,另一批270个中国人于1849年登船前往。1852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报告说,已经有2666位中国人被运往澳大利亚,其中1438人是在1851年间运出的。这些华人大都以契约苦力的身份就业于牧场和农场,虽然这些华人体力不强,多有白人所不能接受的陋习,但是,澳洲的牧场主和农场主对雇佣华人等有色人种劳工颇有兴趣,白人与华人之间基本上相安无事。

澳大利亚

然而, 1851年开始的澳洲“淘金热”则改变了这种情形。

中国福建和广东地区成千上万的华人受此热潮的吸引而来到澳洲,以致在澳华人人数迅速增长。以维多利亚为例,在1854年第一次人口调查中只有2341位华人,到1855年初,华人人数就达到了1万人,再到1855年年中达到1.7万人。其中几乎全是成年男子。01858- 1859年,在澳华人人数达4.2万人。

在当时澳大利亚各地的人口比例中,维多利亚的中国人为4.56%,新南威尔士为3.63%;在金矿区的劳工人数比例中,华人矿工占矿工总数的18%-24.5%。

特别是在较为贫瘠的矿区,华人劳工的数量超过了白人劳工的数量。这些成群结队涌进澳大利亚的中国人“以为英国人是很友好”的,相对于美国的“旧金山“,他们把位于金矿区的墨尔本称为“新金山”。在澳华人移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发财致富后衣锦还乡,荣回故里。他们相同的愿望是“叶落归根”,渴望与家人团圆和在故乡安度晚年。

这种传统观念使在澳华人不去追求浪漫、冒险和享乐,而是默默劳作,克勤克俭、因势单力薄和缺乏技术等原因,华人通常不与白人直接竞争,他们往往是4-4人一1,主要在自人废弃的矿井里淘金,在”淘金热”中,大多数华人是“与世无争地在别人采过的金矿里挖拥矿渣“,所以,他们被白人尴称为“控渣湾的家伙”、眼踪者”,而那些受雇于自人的华人工资也仅及白人 1工资的一半, 为了横积钱财,他们省吃俭用,过着十分贫寒和简乏的生活南澳大利亚总理在谈及华人生活时说道,“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在使队洲人家庭挨能的地方生活并存钱。”由此,在文化观念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工与白人工人大相吞庭可见一斑。

在“淘金热”期间,尽管华人占澳洲总人口的比例从未超过4%。但华人劳工的机敏与耐势成为一股不可低估的竞争势力,令白人惊诧,华人因手中的财高可观而成为一股不可低估的竞争势力。

1851-1861年间,澳大利亚的黄金产量约占同期世界黄金总产量的40%,时值约1.24亿英镑,其中维多利亚的产量居各地之首,约值1.1亿英镑。在1854-1870年,有价值353. 1956万英镑的8,6065盖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万英镑的黄金制品从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年,就有11.6903万盎司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流到广州“。

对黄金的渴望使白人矿工对华人手中的财富垂涎三尺,对华人倍感嫉妒,导致白人矿工仗势欺人,驱赶、劫掠、殴打华人的案件和事件与日俱增,殖民地当局则屡予以偏袒。

1854年,维多利亚本迪戈金矿的白人矿工举行大会,决定在7月4日对矿区的华人发动袭击,企图将华人全部赶出该金矿区。幸而当局及时干预而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此事则拉开了澳大利亚有组织和有规模排华的序幕。

事后不久,维多利亚当局组织了“金矿皇家委员会”,着手调查和处理这类纠纷。在该委员会动议下,1855年6月,维多利亚议会通过一项旨在排斥华人的法案——《为某些入境移民作出的规定》,规定凡经登记的船只,每10吨位准载华人1名,并且每1名入境华人须交入境人头税10英镑。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第一个排华立法,其关键之处在于它为澳大利亚其他殖民地提供了一个以立法手段排华的先例。

白人矿工因此而大受鼓舞,更加肆无忌惮,排华活动逐步由个体事件发展成大规模的运动,并呈现出越演越烈的趋势。1857年7月4月,在维多利亚巴克兰河金矿区,爆发了白人矿工大规模袭击华人的恶性事件,有3名华人当场死亡,2000多华人遭遇抢劫,华人的财产损失达5万英镑。而维多利亚当局不仅任凭白人暴徒道遥法外,听任他们拉帮结派,在次日竟成立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第一个排华组织 “维多利亚矿工反华联盟”,而且还在事后不久,向华人开征居留税,凡12岁以上的华人每人每月须缴纳1英镑。后经华人的集体请愿,“祈求议会为贫民设想,免除此税”, 1859年2月,维多利亚议会才将征收标准改为每人每年4英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大利亚

为了将华人排斥于澳洲之外,维多利亚向其他殖民地多次发出共同排华的呼吁。虽然,各地澳大利亚人之间的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但在排华问题上他们则很容易就达成了一致。南澳大利亚率先响应。1857年,南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一项以维多利亚排华法案为蓝本而制定的限制华人入境法案。

在1856年3月新南威尔士的人口调查统计中,华人仅为1806人,因此当局未将此事予以重视。而在其后,在维多利亚和南澳大利亚遭遇排斥的华人纷纷转道流向新南威尔士,在1861年的新南威尔士人口调查统计中,华人已达12986人。2与此同时,白人与华人之间的冲突事件也时常发生。1860年12月12日,在新南威尔士蓝滨滩发生了白人袭击华人事件,华人死亡2人,伤10人。此后,暴力排华事件在这里也逐步蔓延。次年9月,有数千华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白人打劫,甚至连白人妇女和儿童也遭趁火打劫。对此,新南威尔士当局非但未予弹压白人,反而在1961年通过一项与维多利亚相同的法案,以排华的方式来平息事端。

这三处殖民地的排华运动产生了成效,不仅成功地拦阻了华人的涌入,而且还迫使许多华人离境,使得在澳华人数量陡减。1861年时,居留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的华人分别是12 988人和24 732人;而至1871年,该数量减为7220人和17826人。0再有,“淘金热”由盛转衰,矿工们纷纷转业,白人矿工与华人的冲突随之减少。这些排华法案基本上已经失去继续执行的必要,于是,在1861-1867年间,三地议会先后各自废除了排华法案。

第一次排华运动平息。

50-60年代,澳大利亚各地排华运动的状态表现为各自为政,联系甚微,仅局限为简单的呼吁和在具体问题上的谈判。如,在1857年,维多利亚当局为了谋求以合作的方式制止华人从陆路绕道进入维多利亚而同新南威尔士和南澳大利亚进行了谈判。这般状况与当时澳大利亚分散的政治与社会格局是相吻合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白人在排华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合作与一致是在其他问题上没有出现过的。

在1875年以前,当其他地区的排华运动风起云涌时,缺乏劳动力的昆士兰不但置身于其外,而且对使用低工资的有色人种劳工颇感兴趣。1874年,代表种植园主利益的人还试图说服当局试探从中国厦门引进劳工。有些种植园主甚至自己径直到中国去招工。然而,在1875年,在昆士兰帕尔墨河发现金矿,华人随之蜂拥而至,并且收益丰厚。“据估计,那时白人掏取黄金有130万盎司,华人亦有100万盎司。”@这立即招惹来白人的嫉妒,于是,第二次运动呼啸而来,昆士兰执其牛耳。1875年,昆士兰殖民当局向香港殖民当局提议拘留所有驶往昆士兰的船只,以图断绝广东华人赴昆士兰的源头。1876年年底,昆士兰议会通过金矿区管理条例,对华人征收大大高于白人的采金执照税。与此同时,昆士兰殖民当局还以退还税金为诱饵,鼓励华人回国。可是,这个方案在英国遭遇否决。

对此,昆士兰一片哗然,人们认为这是其内政,强调英国此举违反了自治原则。于是,他们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做法。1877年,昆士兰议会正式通过《限制华人移民法案》, 1878年11月,澳亚汽船公司招募的100多名华人水手抵达悉尼,被分派到准备在昆士兰海岸行驶的5艘轮船上,以替代高薪的英籍工人。这引起该公司欧籍船员的罢工,造成公司的17艘船只停航。各地白人工人立刻予以声援。白人们向昆士兰责任政府请愿,要求向该公司施加压力。澳亚汽船公司只好屈服,答应逐步解雇华工。

与此同时,针对英国的过问,大为不满的昆士兰当局和社会呼吁澳大利亚其他殖民地以“澳大利亚的利益”为前提,给予支持,立刻得到了积极的响应。1880年,澳洲各殖民地责任政府代表聚集墨尔本,举行第一次澳大利亚殖民地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排华法案,这就在全澳范围内形成了排华的全封闭系统,第二次排华以促成各殖民地之间在排华问题上由合作向联合的升级而暂告结束。

日后,这个系统得到有效运行,在187-1888间,仅有550名华人进入昆士兰。

1888年4-5月间,“阿富汗号”轮船“违规”搭载的100多名中国人原定在墨尔本上岸,在被拒绝入境后转向悉尼,但在悉尼仍被拒绝登岸。此事立刻引发第三次排华运动,新南威尔士责任政府总理帕克斯提议制定“想借以完全禁止华人入境,的新立法“,在新南威尔士的倡议下,在这年6月,第二次澳大利亚殖民地联席会议召开。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各位总理就进一步加大限制在澳华人一事达成一致协议,炮制出更加严厉和苛刻的排华决议:

(1)要求英政府与中国商定移民条约,使其自动禁止华人人澳。

(2)要求英政府禁止香港和新加坡两殖民地默许华人人澳。

(3)任何船只每500吨限载华人一名人澳。

(4)禁止在澳华工从一殖民地进入另一殖民地。”

这次会议的决议集30多年来排华之大成,排华已成为澳洲所有殖民地的联合行动,排华的思潮与活动在澳洲呈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