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半岛的利益,纠集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入朝参战。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率部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前锋一度打到了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总的带领下入朝作战。志愿军入朝后,共发起了五次大规模战役,前三次战役都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后两次战役却打得不理想,第五次战役更是折损了180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随着战役的进行,美军对志愿军的打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摸清了我军的虚实,深知我军火力不足,因此在遭到志愿军的分割包围后,不再慌乱撤退,而是据险固守。由于志愿军当时装备太差,攻坚能力不足,所以面对据险固守的美军办法不多,而强攻又会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砥平里战斗就是一个教训。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志愿军不是已经换成苏式装备了吗?你怎么还说火力弱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苏联真正给志愿军提供装备是在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由于运输和培训都需要时间,因此直到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才开始大规模换装。苏式重武器比如喀秋莎和坦克入朝的时间则更晚,喀秋莎直到1951年的7月份才开始进入朝鲜战场参战。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战场上,喀秋莎一般都是以团为单位进行齐射,一次齐射可以发射384枚炮弹,破坏力极大,不仅可以对密集冲锋的敌军造成致命的杀伤,更能有效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堪称战场大杀器。

在朝鲜战场上,喀秋莎首次亮相就取得了惊艳的效果。1951年9月1日,21师第203团一次齐射就干掉了700多名敌军;不久后202团奉命支援天木洞战斗,面对密集冲锋的美骑兵第一师,喀秋莎一轮齐射就击杀敌军800余人。火力之猛,使李奇微都产生了错觉,还以为苏军参战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志愿军入朝时就能装备喀秋莎,那么我们能把美军赶下海吗?对此,韩先楚一语中的。

1950年12月29日黄昏,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100多门火炮对联合国军的临津江防线发起了猛轰。炮击过后,志愿军将士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向敌人发起了突然袭击,仅用十几个小时就全面突破了被李奇微吹嘘为“铜墙铁壁”的临津江防线,随后向当面之敌猛扑过去。志愿军的突然袭击令敌人措手不及,李奇微惊叹说:“真没想到中国人在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上发起了元旦攻势。”

联合国军刚刚在第二次战役中遭到惨败,士气本就极为低落,加上对志愿军的突袭准备不足,因此很快就全面溃败。我军随后展开追击,在十几处地方包围了美军,每一处少说也有一个营!一下子包围这么多美军,大家都很高兴,但跟随40军在前线指挥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却非常冷静,他说:“可能也就高兴一会儿吧,等天亮了,还不知会怎么样呢。”

当天晚上,志愿军各部就借着夜色的掩护对被包围的敌人发起了攻击。敌人用坦克摆成了环形防御工事,志愿军手中的轻武器根本打不动这些铁乌龟,炮兵又跟不上来,只好望着瓮中之鳖叹气。天亮后,大批的敌军飞来轰炸扫射,掩护被围的美军突围。志愿军缺乏防空武器,为了避免敌机轰炸造成的杀伤,只能跑到山上躲避,被围的美军趁机逃脱。韩先楚不无遗憾地说:“手中的家伙不如人啊!”

如果当时志愿军装备有喀秋莎的话,被包围的这十几处敌人根本就支撑不到天亮,每处都有一个营,十几处就是十几个营,相当于两个师左右的兵力了。如果这些敌人被我军全歼的话,将对美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届时恐怕刚刚上任的李奇微也无法扭转颓势,志愿军一鼓作气把敌人赶下海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惜的是喀秋莎入朝的时间太晚了,否则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果将会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