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门口,看见一个文文静静的小学生拿着半个矿泉水瓶的弹珠在弹珠机那一脸专注的拉杆。

弹珠机玩法是,投一颗14mm弹珠,然后拉弹簧拉杆,弹簧拉杆能弹射小球,弹珠机里的小球落到亮红灯位置就能得到奖励,得到两2到3颗弹珠。

没有一个小朋友能抵挡住弹珠机和中奖的诱惑,这种弹珠机我小时候也玩过。一般都是每天拿一块钱换5粒14mm的弹珠,然后弹珠用完了就回家,有时候觉得不尽兴还会把身上的零花钱掏出来买更多弹珠。

我当时就在想,这一矿泉水瓶弹珠对一个小朋友而言也值不少钱吧,不过要是我有那么多弹珠,我可能也会全部输光。

随后,我继续看小朋友玩弹珠机,这几把运气不好,小朋友手里的弹珠输光了,果不其然他又从瓶子里拿出5颗。

叮咚,这一次,他第一杠就中了,奖励了3颗,我看见他又原来的五颗放回瓶子里,用奖励得到3颗弹珠继续玩。

连续几把,小朋友都中了,除了放回瓶子里的5颗,小朋友手里已经有10颗弹珠了,这时,小朋友却停止了游戏。

我还在兴头上,忍不住问了小朋友一嘴:“连赢了几把,怎么不继续玩了?”小朋友抬头看了我一眼,边把手里的10颗弹珠装入瓶子内边说:“今天已经赢了10颗,明天再来。”

回到家里,脑子里还在想这个小朋友的事儿,感觉自己被上了一课,想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的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遇见的这个小朋友,能够为了存更多弹珠克制住玩弹珠机的冲动,他比当年的我更懂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