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答复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话题成为热门,岛国媒体HUFFPOST也报道了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写道,全国政协代表提出的“预防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报道及评论的阅读量超过八亿多次。有人评论说提案本身具有歧视性,否认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看不起女性化男人。

1月28日,教育部(相当于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对这一提案的回复发布在官网,引发了讨论。回复指出,教育部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网民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相关主题的阅读次数超过了8亿次。看微博的评论:“奇怪的是,女人一词居然成了负面词?”“既然不能选择性别,为什么不能尊重后代的想法呢?”诸如此类的评价收到许多点赞。

也许是因为网上舆论发酵,当地媒体也陆续发表文章,为教育部的政策辩护。“阳刚之气是一种强大,勇敢和自信的品质的集合,是年轻人成长必不可少的。” 上海一媒体在网上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大约53%的互联网用户回答“女性化需要纠正”。但凤凰新媒体持相反观点:已经到2021年了,这不值得谈论。在潜意识里,这是对特定人群的歧视,教育应该接受多样化的存在。

岛民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其实不高,但因为这个话题在咱们这引起热议,那也看看其他国家的普通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或许可以提供不一样的视角。抛去一些情绪化的评论,选取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展示。

① 认为自己更文明

高赞评论一如既往地展示了岛民对自身的蜜汁自信,认为自己是更文明更进步社会的代表。评论认为,越进步,男人必然越女性化,因为文明社会都要遵守规则,传统概念里的男性特征(肌肉暴力等)是无用的,反而传统概念中的女性特征,诸如安静、柔和、细致等,在讲规则平等的社会,更被看重。

越文明,进步越多,男人就越女性化。这是因为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肌肉,争斗,恶搞,暴力及其他所谓的男性元素被完全否定。在高度文明社会中这些没有必要,灵活,柔顺,安静,专心且独具匠心才是需要的。

② 尊重多样性、众生平等

在对“阳光之气”的具体阐释上,部分岛民倒是跟国内媒体看法较为一致,即认为所谓的男性气质,更多是韧性、勇气、领导才能等的综合,而不专指男性暴力强势那一面。但这样的气质,被冠以“男性”,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论男女,都可能拥有这样的气质,单纯说这是男性气质,是歧视。不仅坚强勇敢的女性应该被赞美,而且细心体贴的男性一样值得称道,最终还是落在彼此尊重多样化生活方式,实现共同福祉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好的男性气质通常被认为是韧性,勇气和领导才能,但在欧美发达国家,称这些为男性气质是性别歧视,会遭到批评,因为以上也可以是对女性的称赞。
坚强而勇敢的女性领导者很好,细心和善良的男人也会受欢迎。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的福祉,为此,我们应该倡导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同时尊重其他性别和种族。

③ 男不男女不女,天道堕了

在一度盛行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持“男性第一”观点的岛民,同样不在少数。越是老一辈岛民,越倾向于认同男生的女性化倾向是不可接受的,认为这会使国家衰落。他们认为,男人该有男人的样子,女人也应谨守女性之道,男不男女不女,这是堕落。昭和男儿,平成废宅,诚不欺我。

我同意这个说法,无意否定女性,但我不认为男性的头发穿着都像女性一样的国家会变得更强大。如今,许多女生喜欢这样软弱的男人。考虑到国家和种族,男人的女性化和女人的男性化是严重的问题。显然,人类堕落了。

④ 质疑政治正确

跳出问题本身,一反当今的政治正确,对“认为男性要有阳刚之气就是对女性的歧视”这一观点进行质疑。认为社会对女性照顾得太好,处处都要体谅女性的心情,而一旦男性表示出自己的好恶,就好像做错事一样。说“男性要站在女性角度思考问题”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说“女性也要照顾男性的心情”就是歧视女性,这是女本位思想作祟,绝对的不平等。

我的印象里,常听人说“多站在女性角度考虑!多体谅女性的情绪”,那为什么“男性的情绪,男性的感受”常被忽视呢?好像男性不应该说自己的好恶似的。

说“男性要体谅女性的感受”是理所当然的,说“女性也要照顾男性的心情”就是歧视!这是平等的吗?我只能认为是“女性本位思想严重,无视男性的人性”。

⑤ 中性化是必然

当世界进入数字智能时代,自动化机械大量普及,更多的领域和工作,不再依赖于身体力量本身,单纯地区分,男性适合什么,女性适合什么,已不再变得有意义。工作的质量和结果,更多依赖于综合素质的加成,而这些素质,大多不取决于性别本身。所以,部分网民认为,中性化才是世界的趋势,无论是多想回到过去的男性力量的时代,都是徒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男人和女人的中性化将是世界趋势。无论怎么抗拒,都无济于事。

结语

其实岛民的这些观点,国内网民和媒体也都有涉及,每种观点都有其人群基础。看得出世界正在逐渐多元化,不仅是观点,社区,甚至是性别本身,都在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的趋同性也更强,一如岛民的这诸多不同价值取向的观点,在中国也一样存在,并没有说谁思考更深刻更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