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是一种存世量稀少、具有深黄色光泽的贵重金属。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使用它装饰各类器物,从而达到富丽华贵,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在瓷器生产的过程中,陶工们也喜欢将黄金制成彩料,装饰在器物表面,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彩”

明清之前的“金箔贴金”

古代人们经常使用“镀金”“镶金”等方法装饰器物。唐代诗人李绅《答章孝标》中的“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就提到了当时流行的镀金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蓝釉金彩缠枝莲匜

“镀”的本义是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包括物理变化(包金、贴金等)与化学变化(电镀等)。由于镀金、镶金等工艺耗金量过大,花费令一般人难以接受,于是工匠便利用黄金良好的延展性与可塑性,发明了金箔制作与贴金工艺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叙过金箔的制作过程:“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推〔椎〕打成。”

永乐金彩棱口折沿盘

据说,现在人们制作的金箔厚度可达万分之一毫米,1g纯金可以制作成大约0.5㎡-1㎡的金箔。金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易氧化、永不变色,而且还具有防潮、防腐、防虫等优点,适用于许多器物装饰。

金箔贴金技术在唐、宋瓷中都有发现,元代更是习以为常,例如景德镇御厂发掘出土器的孔雀绿釉金彩龙纹砚盒、195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的元代蓝釉金彩缠枝莲匜等,都是现知较早的景德镇金彩瓷实例。

明代御厂的“金箔贴金”

考古工作者曾在景德镇珠山御厂的永乐地层中发掘出数件装饰金彩的永乐官窑器,可以证明明代早期御厂曾经尝试制作过金彩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金彩花卉纹敛口钵

除这些出土资料外,台北故宫也收藏有两件永宣无款红釉金彩器。一件因为金彩全部脱落,只能看到当初制作贴金时的胶液遗痕;另外一件大部分金彩保存尚好,仔细观察局部特写,能够发现金彩纹饰的边角线条比较生硬,有些地方还存在明显的断接痕,显示出当时金箔贴金工艺的制作特征。

无款祭红金彩双龙赶珠纹高足碗

总体讲,明代早期御厂的金彩器较少,很可能与该工艺不成熟有直接关系。嘉靖时期,御厂兴起制作金彩浪潮,产量相当大,堪称明代金彩制作高峰,并波及到部分民窑领域中。

清代御厂的“金粉绘画”

清代康熙时期,御厂开始运用一种新型金彩工艺,即把金粉溶于胶水中,然后用绘笔描画瓷器纹饰,俗称“描金”。康熙五十一年,耶稣教传教士昂特雷科莱给奥日神父信件中,曾提到景德镇金彩的调制方法:“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直至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分,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铅粉。金子和铅粉的配比为30:3。”

嘉靖蓝釉地金彩龙纹爵

这种使用金粉绘制的金彩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擦,能够发出金灿光泽,达到镀金效果。与以往的金箔贴金相比,描金图案更加细致生动,金粉与器物结合越发紧密,不易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窑红地金彩缠枝花纹碗

按照清代御厂金彩的装饰特点,当时生产的金彩官窑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金彩绘画不精的仿金或仿古铜彩器;另一类为金彩构图细致的描金器

仿金器或仿古铜彩器

该类器物是御厂工匠使用金彩对器物整体或局部进行金粉涂抹,以达到仿纯金器或仿古代青铜器效果,属于具有创新思维的仿古器。

康熙描金地蓝团寿字纹盅

描金器

用金粉调制成的金彩,一般以细笔绘画。绘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造诣随心所欲描绘出各种不同纹饰,使器物典雅华贵。描金器的发明是金彩工艺史中的一大进步革新。雍正后期至乾隆中后期的珐琅彩、粉彩、斗彩,也常使用描金工艺与各类彩釉相互搭配,其运用显得更加广泛、突出。

康熙红彩描金龙凤纹盘

清代后期的“金水绘画”

1830年,德国人居恩创制出“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然后绘画。这种金彩制作方法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传入中国,并应用到景德镇瓷器制作中。“金水绘画”比“金粉绘画”耗金量更低,效果更好,能够呈现出艳丽光泽,所以在近代制品中应用较多。

民国时期的“墨彩描金”

民国初期,墨彩画家周湘甫在一件晚清年间流传下来的破瓷片上,发现墨彩描金的装饰技法。经过他数年的效仿研究,“墨彩描金”的技法得以再现人们眼前。但因为这项技法费时多、难度大、成本高,一度处于失传的状态。

周湘甫 墨彩描金灯笼瓶《天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