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20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以更大力度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青岛牢记总书记殷切期望而做出的真切回应,也是青岛这座海洋城市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时与势所做出的慎重选择,是青岛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面向未来,青岛必须坚持把海洋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大力度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巩固提升青岛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特色优势。

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及功能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海洋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能够依托海洋科技、经济、文化等和中心城市集聚、辐射等功能体系,对全球要素资源实现高效配置的国际化城市,从内涵上来说其兼具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和海洋城市三大特征。

首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然是一个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城市,是在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世界性或区域性控制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

其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然是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即依托信息化、网络化支撑的深度全球化背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科技等若干领域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力、创新辐射力、战略领导力和优势竞争力,最终成为国家或区域内经济科技发展高端资源的核心载体。

再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然是一个具有独特海洋属性的城市,依托发达的海洋经济体系、科技体系、文化体系、服务体系等要素驱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所在国家或区域参与全球海洋领域合作和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具体来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性海洋科技创新功能。即依托国际领先的海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国际一流的海洋人才队伍,全面打造全球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与国际合作创新网络,以及高效的产业化推广平台,进而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潮流。

二是全球性航运贸易枢纽功能。即依托优越的区域位置与世界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集聚国际一流的海事法律服务、海事仲裁、商业服务、航运代理、船舶服务、金融保险等机构,全面打造区域航运枢纽和物流服务中心功能,成为全球航运、贸易的重要空间节点。

三是全球性海洋产业集聚功能。即依托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旅游、海洋油气开发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国际海洋市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世界知名涉海产品品牌,成为全球海洋产业重要的生产空间。

四是全球性海洋文化交流功能。即依托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海洋文化会展、海洋民俗节庆、海洋经贸论坛、海上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吸引大批国际经贸组织、文化交流机构及政府机构参与,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成为全球海洋文化重要的策源地与辐射点。

五是全球性海洋治理供给功能。即依托较为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报、海洋生态治理等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在海洋公共服务、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洋防灾减灾、海上执法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集聚涉海国际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成为国际海洋事务协调的重要承载空间。

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经验做法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深圳率先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配套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18-2020)》,开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篇章。

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深圳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专业科研力量不断增强。目前已建及在建的海洋领域各级创新平台近34个,集聚了近千名海洋领域高级研究人员。已建有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海洋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坪山)、国际生物产业基地、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和装配基地、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海洋相关基地。

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深圳市重点引导和推动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引导海洋金融、港口航运开放合作,全力推动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持续强化以“蓝色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总体来看,深圳海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蓝色经济已经成为深圳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在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深圳从点到面、陆海联动,全面落实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海洋文化发展,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彰显海洋文化特色、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等入手,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营造陆海融合、人海和谐的国际海滨城市氛围,提升深圳海洋文化在全球的辐射力。

在海洋治理体系构建方面,深圳运用海洋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重点从完善海洋规划体系、健全海域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海洋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对智慧海洋建设、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执法维权等方面进行部署,提升海洋法制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地方实践为探索,推动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在海洋国际交流方面,深圳通过举办国际海洋高端交流活动、谋划国际海洋事务组织落户深圳、构建“全球资源+中国消费”的远洋渔业格局等举措为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为在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发出“中国声音”,贡献“深圳力量”。

三、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建议

第一,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明确城市未来发展新愿景

在2020年8月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发布的最新世界城市榜单中,青岛下降至Gamma+,这说明青岛在国际影响力、多元化交通运输方式、外资吸引力、国际大企业集团机构总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媒体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青岛必须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找准方位,在提升城市能级上积极作为,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更深领域寻求新的突破,从全球分工体系中低附加值、低效率、低辐射的制造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高效率、高辐射的服务经济环节转型,从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向依靠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升级,尽快进入中国乃至东北亚世界城市体系的高级群落。

第二,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依托,拓展城市区域协同新空间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这也正是青岛谋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岛需要坚持高点定位,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全面求强,率先走在全省前列,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全面打造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融合度和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以建设国际航运贸易中心为核心,深化现代产业体系新内涵

加快前湾、董家口等深水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航服务智能化水平,全面增强青岛港“硬核”力量,推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发挥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散作用,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推动青岛港向国际中转航运中心转型。积极与国际船级社、国际海事组织对接,推进重量级船级社入驻青岛。加快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建设,对接国际贸易投资高规格新标准,探索形成适应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推进上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提高贸易流通功能和效率,打造上合组织内陆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日韩商品面向中亚和欧洲市场的国际海铁联运贸易物流综合枢纽。

第四,以创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树立国际化创新城市新标杆

以深远海应用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在深海资源探测、海洋监测、远洋考察、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利用以及海洋能利用等领域实现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以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哈工大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公共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主动对接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海洋众创平台、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科技经费管理、人员费比例调整、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科技领域。

第五,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突破,重塑新旧动能转换新优势

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聚集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重点培育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和繁育健康苗种,拓展远洋渔业和极地捕捞,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链接全球资源和海洋产业要素,打造“数字海洋”“透明海洋”,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物流贸易、电商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形成业态高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体系。以上合示范区和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平台,面向国内外涉海龙头企业开展专项招商,引进总部企业落户,逐步形成涉海企业总部集群。

第六,以构筑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为保障,营造美丽青岛建设新形象

推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健全联动治理机制。建立海洋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完善海洋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依据海洋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合理划定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类主体功能空间。充分发挥西海岸、胶州湾等国家级海洋公园在协调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体系。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逐步建立海域使用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评估体系。对海岸线进行分等定级,探索建立自然岸线与生态岸线间的“占补平衡”制度。完善海岛保护与利用机制,优化无居民海岛资源配置。

第七,以建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为重点,强化城市人文时尚新特色

努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构筑城市高品质人文氛围,着力打造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海洋文化中心。积极申办世界海洋博览会、国际海洋文化节等活动,争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领域论坛峰会落户青岛。办好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凤凰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大力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舞台剧、音乐、影视等精品文艺创作,让海洋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积极推动城市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的转变和升级,海洋旅游从滨海、海岛向海上延伸,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度假中心。

第八,以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为契机,丰富城市治理体系新内容

提升青岛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教文化、海洋公共服务、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洋防灾减灾、海上综合执法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海洋公共服务、海事管理等领域国际交流,主动面向全球海洋界发出“青岛声音”,提升青岛在全球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力。积极对接航运、金融领域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机构,引进知名航运、金融研究机构、咨询机构,或联合发布行业报告,为全球提供海洋公共管理及信息服务产品。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END—

信息来源: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青岛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