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莫斯科公国的大公伊凡四世加冕,并以“沙皇”代替了原有的“大公”的称号。同时将国号改为俄罗斯,俄罗斯正式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很快吞并了金帐汗国,其领土包括包括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至此伏尔加河流域基本上都被俄罗斯征服。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罗曼诺夫家族成为俄罗斯的沙皇,开始了长达300年的统治。顺便提一下,罗曼诺夫家族一直统治俄罗斯至1917年,二月革命被资产阶级政府推翻,有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故事,请看《末代沙皇》。

自罗曼诺夫家族起,俄罗斯的扩张速度大大增加,到崇祯九年(1636年),其疆域已经达到鄂霍次克海,即我国史料典籍称之为“北海”的地方,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清朝初年,他们越过外兴安岭,继续侵入黑龙江流域,并沿河修筑城池。清廷对这种侵略行径曾提出严正交涉,但苦于当时清朝没有完全统一,还有继之而来的三藩之乱,因此康熙也只能动动嘴。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两年后的1683年收复台湾。同年,清廷向俄国发布“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即刻从清朝国土上撤离,然而俄国侵略者对此毫不理睬,继续派兵至瑷珲一带抢掠。清军镶黄旗将领萨布素配合当地少数民族一起进行抵御,不但击溃了侵略军,还将黑龙江下游一带俄国人建立的据点焚毁,只剩下雅克萨(阿尔巴津)一座孤城。1685年,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的清军将领彭春和萨布素共同率领一支3000人的军队,向雅克萨发起总攻,经过十天的激战,最终一举拿下雅克萨。俄军撤离,清军平毁雅克萨城后撤离。

然而在这一年的秋天,当俄军获知清军已经撤退之后,便集结兵力再犯雅克萨,清军也不退让,再次发起了总攻,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此后,清军开始在雅克萨城三面挖掘壕沟,对侵略军进行围困,最终俄国彻底投降。

多年的军事冲突,使得一部分俄罗斯人成为俘虏,当然也有一部分俄罗斯人成为“俄奸”主动投诚。这些投降的人被安置在沈阳和北京,其中在北京的俄国人,得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对外国人友善的待遇。康熙将北京城东北角名叫“胡椒园”的区域,连同此地原有的一座道观划给他们居住。俄国人将道观改成了一座教堂,即圣尼古拉教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这座教堂被更名为“圣索菲亚教堂”,这也是北京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时北京城东北角

这个“胡椒园”,其实就是现在的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所在地。

在老地图上,这座教堂被称为“罗刹庙”,罗刹,即Russia的音译。顺便提一下,英语里的“普鲁士”是“Prussia”,可以理解成“P-Russia”,其中的P代表波罗的海,也就是说,普鲁士P-Russia的意思是在波罗的海的罗斯人。条顿骑士团东征后征服了这片土地,于是德意志化,而那片土地的原住民有许多斯拉夫元素。至今少数德国极右翼认为被俄罗斯占据的科尼斯堡是心中过不去的坎儿,而科尼斯堡正本清源的话也许应该算是俄罗斯民族的固有土地,这里就不深入展开了。继续回到北京的罗刹庙,中国民间除了罗刹庙这个称呼之外,还有个“北馆”的称呼,这就是目前北京地名北官厅的由来,“官”通“馆”。这些俄国人被改编加入了镶黄旗,成为正经的皇帝直属的上三旗旗人,不光有了铁杆庄稼,政府还发老婆。他们安心剃发、学习满语,并将自己的俄式名字改成中国名字,成为不折不扣的入籍规划者,他们的中国心,可比目前那些非血统规划球员要强多了。

北官厅的北馆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随着俄国人越来越多,清廷在东交民巷设立了俄罗斯馆“南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俄国公使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庚子国变前的俄罗斯南馆公使馆

北京如今的俄罗斯大使馆南部有一个“南馆公园”,应当说明的是,这个“南馆”并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南馆”。它的来历是,清朝末年,俄罗斯人在扩充东正教堂时,将王府南侧的一些空地也买了下来,用以种植树木,并兴办了牛奶厂。这处区域和“北馆”入口之间由一座跨河石桥链接,这座石桥当年也是非常精美的建筑,而且为了防止闲杂人等入内,桥上还建了“防护栏”。由于这个院落在“北馆”的南侧,因此当地老百姓也称之为“南馆”。后来变成了南馆公园。

东郊民巷的南馆,曾是明朝会同馆的南馆,是明朝的国宾馆。它有两处位置,其北馆在协和医院西侧。说句题外话,清朝初年,会同馆南馆是专门接待和清王朝有外交关系的蒙古诸部和朝鲜使臣的。康熙年间,这里改为俄罗斯专用馆舍之后,接待蒙古诸部的馆舍迁移到了内馆和外馆,内馆就在俄罗斯南馆的北侧,外馆则在安定门外,如今还留有“外馆斜街”的地名。接待朝鲜使臣的馆舍则在干鱼胡同,也就是今天灯市口附近的甘雨胡同。不过,朝鲜使者认为干鱼胡同的馆舍“人马多有不便”,清廷又特别批了安定门附近的官房一所给他们,但最终朝鲜使者没怎么过去住,仍然在原会同馆南馆附近另外一处官房居住。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俄罗斯东正教会派出东正教北京传道团,两年后的1715年四月,传教团抵达北京。传教士团员都分配了住房,就围绕罗刹庙修建。逐渐形成北京的北馆和南馆两个俄国圈。

雍正十年(1732年),东正教传教士团在南馆也修建了一座西式教堂,名为“奉献节教堂”,也称圣玛利亚教堂。

奉献节教堂木板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次年签订《辛丑条约》,俄国依据条议扩建北馆和南馆。其中南馆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公使馆,1917年苏联成立,俄国公使馆变成了苏联驻华公使馆,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苏联驻华公使馆变为苏联驻华总领事馆,1949年苏联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总领事馆再次改名为苏联大使馆,1959年苏联政府将大使馆迁至北馆,南馆空出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搬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最高人民法院也搬入。

再说北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馆的俄罗斯东正教堂重建,俄方将履亲王府和诚贝勒府大部分区域划入其范围内,扩充后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占地面积达到300余亩,共有房二百三十七间。

这两处王府,其实都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务达海的府邸。雍正年间,务达海的子嗣逐渐降爵,已不能在这里继续居住。雍正就将王府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十二弟履亲王允裪,一半给了二十三弟诚贝勒允祁。允裪死后,爵位由乾隆的四子永珹承袭,所以履亲王府也被民间叫做四爷府。这两座王府占地很大,八国联军时被毁于战火。

俄国人在这里兴建了圣母安息主教座堂、圣英诺肯提十字教堂和教众致命堂。其中的致命堂造型极为精美,白色砖石结构,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蔚蓝色金星穹顶。地下室则作为安葬庚子事变中死亡的222位东正教教徒遗体之所,圣英诺肯提堂则利用了履亲王府的部分建筑,建成后作为总主教府和高级僧侣住宅楼。如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中有一组中式建筑,就是当年履亲王府的寝殿。

北馆圣英诺肯提十字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馆致命堂

北馆钟楼

1956年,北京东正教会宣布解散,原俄罗斯传教团的资产全部移交给苏联驻华大使馆。致命堂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广场。原位于北馆西南侧的钟楼同时拆除,改建为一座欧式风格的小亭子。圣母安息堂则被改为汽车修理房,圣英诺肯提堂则改为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庆典迎宾厅(俗称“红房子”)。致命堂被拆除后,原安葬在这里的殉道者遗骨被移往安定门外传教团墓地。后来安定门外的墓地被平毁,墓地原有的一座金顶教堂也被拆除,原址建起了青年湖公园,即著名的北郊四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