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一座唐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尊唐三彩,这尊唐三彩非常别致,在一头骆驼上坐着一个乐队。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高48.5厘米
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
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平台上有7个男乐伎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皆盘腿坐于骆背的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
在男伎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

从作品上看,乐俑所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胡乐,而舞乐者均是穿着汉人衣冠。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就以此为动脉流动不绝。三彩骆驼载乐俑所示七种乐器中的琵琶、箜篌等都由西域传来,成为西域音乐东渐的有力证明。
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特点,指出这组舞乐俑的形象有别于胡舞,应是盛行于开元、天宝时的“胡部新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部新声有别于纯粹的胡舞,传自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民族音乐已十分成熟,经改造传入长安后,立即受到人们喜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胡部新声在长安风靡一时。
另外, 唐三彩俑的创作上也体现了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尤其是南亚的印度文化。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因此随着佛像造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佛教的石窟艺术对三彩俑的人物造型有着深刻影响,并为三彩俑人的造型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模式,这点从三彩骆驼载乐俑的端庄秀美的人物外貌上可以看出。
2013年8月,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