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观测事物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

看一个人是否出轨——直接的观测法,就是各种跟踪,拿到照片、视频、聊天记录、酒店开房记录乃至抓现行在床……诸如此类吧。间接观测呢,就得用到逻辑了。看到床上的一根毛发,兜里的酒店发票,身上有个吻痕什么的……所谓蛛丝马迹,可以推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候要用到逻辑:吻痕不是自己吻的,不是对方自吻,那一定是别人。就此,甚至可以推断出事情发生的大概时间。

直接观测比较费劲,有时候还需要撞大运。间接观测成本低些,但不能全作数,还需要事实验证(如对方承认)。

不是在说风月八卦,而是在举一反三。干什么都得有个科学的态度,都离不开观测、逻辑以及验证。比如我们现在知道,我们能看到的东西:水、食物、房屋道路、动植物、汽车飞机包括人类乃至空气、星球、尘埃等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只占所有物质的15%,其余85%都是暗物质。暗物质和光没关系,只有引力。换句话说,看不见摸不着。可见的物质和暗物质可以互相穿过毫无察觉。即便有个暗物质组成的人坐在你家里,你也不知道——当然他也不知道你,他觉得他是坐在自己的暗物质房子里,还是永久产权。

悟空号。

怎么能找到暗物质粒子呢?还是那两个办法,一是直接观测它们在仪器上留下的痕迹。暗物质粒子再怎么和别人没关系,它还是稍微有点引力的,和普通的粒子碰一下,就有可能产生热量。这个热量虽然少,却能被极度精密的仪器记录下来。中国贵州锦屏地下有个实验室,就是这么搜寻暗物质的。之所以放在地下,是为了屏蔽所有外界的辐射干扰,在一个纯密闭极低温的状态下,寻找那一丝热量。

至于间接观测,基于以下逻辑:科学家们猜想,暗物质粒子虽然和可见物质没什么作用,但有些暗物质粒子自己是能互相作用的。只要有作用(别管是什么作用),正负离子一遇到,就会湮灭。湮灭就有可能产生光(射线)。若有一个光(射线)信号用普通可见物质没法解释,那就可能是暗物质产生的。几年前费米探测器就捕捉到了这么一束射线,让科学家兴奋了一阵子,但再找不到第二束了,就那么一丢丢。后来,中国发射了一个“悟空”卫星探测器,也是在搜寻暗物质的发出的光(射线)。

2.

所以呀,逻辑很重要。有了逻辑才能知道和理解更多东西。这点不仅科学家清楚,骗子们也清楚。骗子们经常制造伪逻辑,来让大众懵圈。比如:都发钱等于不发钱。乍一看,好像有些道理呦。每个人都发钱,那不钱都毛了?不和没发钱一样吗?

但仔细想,道理不是这个讲法。发钱,能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信赖呀,能让人有幸福感呀,能拉动经济呀,怎么能简单一个和没发钱一样呢?肯定不一样。要按这个逻辑,都发工资等于没发工资?都参加医保等于没医保?都胡编等于没胡编?都有病等于都没病?……其心可诛。

伪逻辑其实还挺有市场的,支持者众。一部分支持者是为挣五毛,另一部分,还真是认同伪逻辑的。为啥不管不顾,就觉得没发钱也幸福呢?因为存在着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是个科学词儿,白话说,就是人都倾向于认同和散播自己认可的信息。再说白点,人喜欢自己骗自己。别人骗自己了,信了,也就成了自己骗自己。这也不是什么缺点,这是个习性,是弱点。人都喜欢别人夸自己,大哥你是国民老公,你真英明,你真高瞻远瞩,你说什么都对,你真能拯救世界,你的新衣服真好看。你要是大哥,嘴上不说,听了一定受用。

恨不得漫山遍野地恭维自己,山呼万岁那种。

但一定要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拼命恭维自己的偶像、爱豆,是确认偏差的表现。饭圈经常闹事,谁说了不利于自己爱豆的话,哪怕是无心的,也会群起而攻之,一个道理。

有了确认偏差,容易听不得反面意见。所以你说,敌人疫情闹得死人无数,经济崩溃、人民涂炭、社会极其不稳定,经常枪战还烧山火,他就心里特熨帖。你说敌人发钱了,立刻本能觉得有问题。于是就信了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就这么回事。

有确认偏差,就有伪逻辑的土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3.

确认偏差无法避免,但可以尽量改变。改变的原因就是不相信单一信源,而是一个信息想办法获取多个源头,互相印证,所谓兼听则明。比如,可以既看福布斯新闻又看《纽约时报》,再看看央视新华社怎么说。看得多了就知道哪种说法更靠谱一点。做过媒体的人都知道这个原则。要采访一个纠纷了,既要去问问A方,也要去问问B方,各种说法都了解了,拿给读者去评判。单一信源就是偏听偏信,不客观。

当然了,现在咱们这个状态,想多信源也不现实。有人垄断信源,不想给你信源,你什么都不知道。有信源了,也基本单一,你只能听他的声音,或者什么声音都听不到。还有传统媒体死翘翘,互联网一上位,本来以为信源多了,没想到更没法看。比如某个号称“中国最大的24小时原创国际资讯平台”的门户网站频道,一觉醒来,更新就三四条,还有不少是转的稿子。你就知道没信源。新闻事件,被搞得跟暗物质似的。

信源缺失容易让满嘴雌黄的人横行,坏人就利用你没信源,敞开了给你灌他的假信源,诱人入套。APP们再用大数据一算,再给你搞个定向推送。得,简直就是越确认越偏差。

逻辑是这样的:没信源(信源单一或信源少),导致假信源多,导致确认偏差,导致伪逻辑盛行,导致最终一塌糊涂无法弄。

没信源是大问题。越没信源,越要想办法知道得多,要保护自己的逻辑和脑子。不要光呆老干部群,年轻人的群也得看看。不要光看朋友圈,一些传统媒体办的平台要上。新鲜的资讯实在看不到,就多读点书,历史哲学科学……以及好的小说。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真相是没办法的事,但一定要想办法弥补。

有效信源缺失影响人生观。

科学家们经常提到噪音,不是装修吵架的那种噪音,而是需要排除的干扰。这噪音就是假信源。比如在捕捉暗物质粒子能量痕迹的仪器上,留下一个指纹,它发出的辐射就是噪音,会让暗物质粒子的小辐射被混淆,就更别提鸡鸣狗盗汽车喇叭了。所以一直要保持密封、安静。据说最好的防护,是一艘古老的法国沉船上的货物——铅。年代久远的铅自己已经不产生辐射了,却能够大量吸收辐射。把仪器用老铅封起来,是个办法。或者,就像锦屏的探测器一样,深深地放在地下。

信息的噪音也很严重。有些是谣言。尽管它是谣言,但禁不住总是有人重复。有种说法,一首歌,你就是不喜欢,但耳边有人唱上七遍,那个旋律也在你脑海中留下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反复重复几个谣言,不由得你不信。

辨识噪音,剔除虚假的信息,也是门技术,其中办法之一,是寻找信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是没句实在的,多半有假。还有就是多信源比对。网上传了什么事,找权威媒体的报道印证,甚至也有可能找到当事人去问一问。多发钱是不是等于不发钱?找拿到钱的人一问就行。一定注意,光看朋友圈不行,光看微信公号也不行。再不济,也得去网上搜搜,尽管我们的搜索引擎挺垃圾,但有总比没有好。

所以获取信息也有鄙视链,懂英文的鄙视不懂英文的,能看其他信源的鄙视只看国内信源的,看新闻APP的鄙视只看公号的,看公号的鄙视只看朋友圈的,看朋友圈的鄙视只混群的,只混群的鄙视只看小视频的……

剔除噪音的另一个办法是不要急于站队,要等待。时间可能是最好的过滤器。信息的各种反转再反转,会让真相慢慢沉淀出来。当然,有的反转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那么长。

4.

看书,看到件好玩的事情,就是对无人驾驶汽车的争论。书里说,美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有32000人,如果普及了无人驾驶汽车,这个数字会下降一半。但生产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不会收到16000封感谢信,而是会收到16000张官司的传票。

想想也能理解。开普通的汽车,命掌握在自己手里。遵守交通法规了,不酒驾毒驾了,不超速抢红灯了,大概率出不了事。但无人驾驶汽车,命交给了智能机器,和使用者的守法意识无关。出了事,可不得打官司?

2016年美国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汽车发生致命交通事故,撞上了一辆卡车拖车。原因是拖车的颜色是白的,无人驾驶汽车把这块白色识别成了天空。另外,无人驾驶汽车默认人类司机遇到危险时会采取措施,但卡车司机在看电影《哈利·波特》。你说这事儿怨谁?

不过回想一下,当年人类用汽车代替马车的时候,也是付出了更多交通事故伤亡的代价。但权衡之下,人类最终还是接受了更快更舒适的汽车。

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对同一件事情有不一样的观点。吵架争论,这都正常,说明像无人驾驶汽车这样的事物,还是值得探讨的。如果只许说好不能说不好,或者只能说不好不能说好,其中必有诈。

当然了,未来科技发达,AI到处有,什么都有人工智能做主了,人虽然省心,却未必舒服。

最近刷了下网红扶贫剧《山海情》。快结尾的时候,镇长到村子里,动员大家整体搬迁。很多人不愿意走,吵成一团。镇长就请村里年纪最大的老爷子表个态。老爷子的话大概是,自古以来议事,能争能吵,那是有的商量,要是不同意呢,走人了。

于是大家一哄而散。

感谢阅读。作文不易,关注,点赞,点在看,转发,留言,打赏都是鼓励。